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佚名 2023-08-12 15:01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

传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人们对祖辈生长于斯的乡土,不仅有殷切的眷恋,同时还有感念的情结;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采取了节制、补偿、协调与保护的态度。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曾产生过暴虐自然的恶俗、陋俗,但从总体上看,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民俗始终居于社会主导地位。

自先秦开始,生态伦理就受到了社会的推崇,生态伦理意识在时政、月令、律例、乡约、族规、家训及民俗习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就基层的民众来说,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民间社会与乡土环境有着直接的规范与服务的功能。以下具体论述生态保护民俗在民众生活中的表现。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社会的生活质量,一般取自于人们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水等自然资源是民众生计之源。民众很早就注意对自然环境的补偿与保护,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民俗。

一、农业生态保护民俗

白族民间有句俗谚:“只要天不下雨,田地就不会干;只要地里长了草,草籽就会落到地里。”(注一)

“酬年”、“酬田”行为,是人类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总结出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土地对人的生命与生活是多么重要。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土地所提供的生活资源。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破坏了这种生命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大自然母亲就有可能让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白族等民族每年年末都举行“酬年”民俗活动。按照习俗,人们到田野中清扫垃圾;把焚烧后留下的灰烬分给邻里各家;敲锣击鼓并向田公、地母表示谢意;同时还要举行拜田公、地母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族等民族还非常重视对农作物灌溉用水的保护。他们在收割完稻谷后,要把留在田里的禾秆砍倒,晒干后用来作为牲畜的饲料或烧火做饭;等到来年春季再种庄稼时,先把田地里的枯草等杂物清理掉(俗谚:“要想庄稼好,须得积草肥”)后再播种作物。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田地不被破坏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田间设立一个“拦田神”,这个“拦田神”由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担任;若田地遭到人为破坏或出现疾病时,他就出面加以惩罚等。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等民族还重视对林木资源地养护,每年秋收后开始砍伐树木做柴烧火做饭;平时也常在田地周围种植桑树、梨树等树木(俗谚:“桑棉留枝根长藤”)来保护田地不被杂草所破坏。

同时还使用“桑去根生”、“犁上桑出芽”等耕作技术以保持植物和土壤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俗谚:“桑去根生”)。

具体保护农业的方法:

1.感恩土地,“酬田”、“酬年”

这是有关田地养护的农业生态民俗。田地是农民的命根,俗谚有:“生靠父母,活靠土地。”田地为百姓提供衣食之源。

人们对田地有特殊的感情,在祭祀田公、地母的名义下,实施着“酬田”、“酬地”的民俗行为。白族等民族每至岁末,将垃圾聚堆焚烧,然后全村集体出动,敲锣击鼓,把焚烧后的垃圾灰分别撒到各家的田地里,称为“酬年”。

意思说我们人过大年,田地为了作物生长也辛苦了一年,应该要有报偿。这是依土而生的农民对待土地的感恩意识,这样的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源远流长。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使用地力,同时注意恢复与养护地力。粪肥是松软土地、增强地力的有机成分,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生产需要,给田地作经常性的粪肥的补充。

所谓“人靠地养,地靠肥养”、“人靠五谷养,田靠粪土长”。湖北东部农村农事民俗,在化肥未大量使用时,每年春季水田插秧前要上山割取灌木枝叶,沤于田中,作稻秧生长的底肥。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稻谷收获之后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谷茬与杂草加上土块等,田中垒起火粪堆,然后点火燃烧,燃烧后的灰土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为火粪,人们将火粪均匀洒在田中,作为冬小麦的温床。在云南纳西族也有类似肥田方式,称为“烧火土”。这些传统的肥田方式既无污染又有利于田地松软,是农业生态民俗的重要表现。

2.稻鱼共生、除草除虫

在贵州苗族,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每年插秧季节,将鲤鱼苗放入秧田中,鱼儿在秧田嬉戏游动,觅食生长,这样松了土、除了草,鱼的粪便肥了田,同时也除了虫害。这是不用农药与化肥的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世界知名,现为世界生态农业遗产保护地。他那里的人在栽秧前放下鱼苗,鱼与稻共同生长,由于鱼类的活动,不仅水田松软、少草,而且几无害虫。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连常见的袭扰人的蚊虫都很少。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深耕、休耕与轮种,养护地力的重要方式

土地耕作方式也体现着农业的 养护民俗,耕作一般分春耕与秋耕。在西藏日喀则有秋耕、夏耕、春耕三种,耕地 时根据土质不同,耕的深度和次数各不相同,春耕浅不碍事,夏耕越深越好(夏耕地是歇地)。

当一块地需要犁几遍时,犁的路线就得交错进行,即第一遍由南往北,第二遍则由东往西,这样犁过的地有益于保墒。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养护地力的另一有效措施是休耕。农谚有:“歇田如歇马,空田如上粪”(湖北红安);“人闲无功,地闲有功”(湖北浠水)。让田地有适当的空闲,有利于地 力的恢复。在一些地方,为了维持熟田的地力,禁止在田中取泥使用。

浙江嘉善南 塾村规明确规定:粮田一律禁止取泥。民国初期的禁碑,依然竖立在村口。当时规定,违者罚唱小戏一天!

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农民对地力的养护有许多独到的方式,为了免除休耕 而带来的损失,人们采用轮种的耕作方法,即同一块地,每年种植不同的庄稼,邯郸农民称为“换茬”。换茬之后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民谚说:“换茬如上肥。”轮种对地力的养护有着促进作用。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林业生态保护民俗

林木是人们生活资料来源之一,同时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民众对林木的环境保护价值民俗早有认识,民谚有:“多树多林,风调雨顺;少树少林,旱涝欺人”;“要想风沙住,山川多栽树”(湖北云梦)。有关林木的培植与合理采伐利用民俗,在传统社会里有着生动而突出的表现。

1.“栽树不让春知道”

人们在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中都以民俗习惯的方式鼓励多栽树。武汉人每逢新春,农家即在田埂、塘边、溪畔插柳,俗称“插春”。湖北松滋地方俗信,栽树不让春知道,因此植树一般在立春前进行,最迟也不超过惊蛰。传说超过惊蛰,树苗难以成活,活了也易遭虫害,并且耐不住夏日曝晒。这样的俗信,事实上就是一种知晓树苗生长规律的生态保护民俗。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嘉禾,将民居周边生态环境的营造与生活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植树季节,人们到族山集体造林,种植经济林木如油桐、棕树等,当地流传着“千棕万桐,吃穿不穷”的民俗谚语。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斧斤以时入山林”:禁山与育林习俗

人们注重生态伦理,主张依照林木生长节律,进行林木养护,禁忌违反农时的砍伐。“造林一时,护林一世”。林木养护始终受到传统社会的重视,除了灌溉、施肥、修剪、除虫等技术性护理外,封山育林是传统林业养护的主要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斧斤以时入山林”的说法。《月令》与秦简《田律》中对林木采伐有严格的季节限制。依据林木生长的季节特性,规定春夏时节,不准采伐林木及烧草为灰。只有不幸死亡的人,因棺木的需要,才能破例不受时节局限。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渔猎资源生态保护民俗

动物保护亦为传统生态保护民俗内容之一,在历史上传承已久。在古代的时政月令规定中,常有不取鸟卵、不杀幼兽、不毒鱼鳖的具体护生内容。渔猎有固定的日期,在禁猎期间,严禁捕杀动物;休渔期间,“网罟不入农事民俗,不灾其生,不绝其长”。

即使是捕捞季节农事民俗,人们亦注意放生幼鱼。武汉地区在江河、公湖作业的渔民订有“公约”,规定网眼不得过小,否则,不准下湖。对于益鸟,人们更注意保护。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丽水民间认为:燕子捕虫,猫头鹰捉鼠,喜鹊报喜,乌鸦反哺,布谷鸟报农时,他们都应受到保护。

在农村,捕食害虫的青蛙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保护,鄂东人认为捕杀青蛙“有罪”。四川的彝族人自古就有爱护熊猫的习俗,认为伤害熊猫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民间往往以神奇的联想,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生态保护民俗中,人们重视自身生存环境安全与卫生的保护。这种保护一般通过节日仪式,定期地表现出来。

岁末的除尘活动,新年之初对节日垃圾处理的“送穷”,正月十五对老鼠、狐狸、害虫的驱逐,端午洒“百药水”、挂艾、插菖蒲等,都是对虫兽之害、疫病之害的积极抵御与有效预防。合理、健康、积极的生态保护民俗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醒目的位置。

结语:

传统中国人凭着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觉,在进行主动谋生活动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历史长河的淘炼中,民众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服务于自身的生态保护民俗。这些生态保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有的甚至可以直接为当今民众生活服务。

农事民俗 生态保护民俗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才让大家感叹:聪明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国谚语集成》

《浙江民俗大观》

《中国民俗大系 ·西藏民俗》

《松滋民俗》

下一篇: 清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
上一篇: (李向东)农村流传度最广的农作物是什么?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