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佚名 2022-11-08 16:00

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转载回顾中国历法的历史演变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学者穷经皓首也没弄清楚,老百姓的贫嘴喳喳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汉代以前,多沿用帝王名称加上执政年份来纪年,有时也用太岁纪年,西汉末期才开始采用"干支"纪年。所谓干支纪年,即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合纪年,如此十个天干经过六个循环,十二个地支经过五个循环,重又回到第一个天干和第一个地支,间隔正好六十年,计为一个周期。如果编上序号,六十甲子的时间循序就会更加明显: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由于"寅虎"的规定,一个甲子60年周期中就有五次"虎年"出现,即3.丙寅15.戊寅27.庚寅39.壬寅51.甲寅;2010年就是60年循环周期中的"27.庚寅"虎年;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一般只用地支纪月,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立春所在的月份就叫寅月。

自太初改历以来中国干支历法,均以"寅月"为年首,因此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寅月一般都与农历正月吻合,一旦节气"立春"不与大年初一吻合,必然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紊乱";天干地支之纪月法规则(八字中的年柱一旦敲定后,月柱如何决定?)农历月份的地支固定不变(如下表):虎正月寅月兔二月卯月龙三月辰月从立春到惊蛰从惊蛰到清明从清明到立夏蛇四月巳月马五月午月羊六月未月从立夏到芒种从芒种到小暑从小暑到立秋猴七月申月鸡八月酉月狗九月戌月从立秋到白露从白露到寒露从寒露到立冬猪十月亥月鼠十一月子月牛腊月丑月从立冬到大雪从大雪到小寒从小寒到立春农历月份的天干由当年的年份天干所决定,规定如下:若遇甲或己之年,正月是丙寅,二月为丁卯,三月为戊辰,…;若遇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二月为己卯,三月为庚辰,…;若遇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若遇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二月为癸卯,三月为甲辰,…;若遇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二月为乙卯,三月为丙辰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规律是:先定正月之干支,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自然序列推演;由此即得八字中的月柱二字;善意提醒:每月的起点并非"初一",而是节气的精确入节时刻;例如:虎正月X寅的起点是立春;兔二月X卯的起点是惊蛰;龙三月X辰的起点是清明;蛇四月X巳的起点是立午的起点是芒种;羊六月X未的起点是小暑;猴七月X申的起点是立秋;鸡八月X酉的起点是白露;狗九月X戌的起点是寒露;猪十月X起点是立冬;鼠十一月X子的起点是大雪;牛十二月(牛腊月)X丑的起点是小寒;闰月的月柱--延用前月的天干地支不变;综上所述:2010年庚寅虎年的正月就是戊寅虎月,具体精确起点就是立春日(2日早晨6时48分)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开始。

每年2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根据新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2010年立春准确时间为2时48分。立春后,天气渐暖,但乍暖还寒,忽冷忽热,这时候人们还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主张立春日决定生肖年的学派主要坚持理论学究传统的历史沿袭,属相生肖是以农历年的立春日为准,与天干地支相配。生肖是以干支纪年为坐标的,十二生肖是与十二地支相联系的。主张春节初一日决定生肖年的学派主要是照顾平民大众的简单心理愿望,依此学派的主张:2009年己丑牛年到公历2月13日半夜亥时止,子时就进入庚寅虎年。节气与十二生肖是两个系统,节气是以农业社会符合农事季节规律为坐标的,24节气是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的一年中的24个阶段,与纪年方法并无关联。两者比照坐标的不同,按照民俗习惯,他们认为进入庚寅虎年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正月初一,生肖属相的符号与农历的"立春节气"无关。本博主倾向于"折中处理":相信生辰八字的沿用"立春学派";不相信生辰八字但又喜欢生肖属相的采用"春节学派";纯粹的阴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历法,一个有经验的老农,抬头看一眼月亮,就能说出今天是几月初几。

他们既不需要知道干支年,也不需要知道干支月,他们只需要知道阴历的日期和阳历的节气就能应付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但是,国家时间必须有更精确的历法系统来统筹。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所谓四柱八字),都是为了记录和推算国家时间而设立的。干支年以干支月为基础,而干支月则以24节气为基础,因此,以阳历为基础的干支年并不与以阴历为基础的农历年相吻合。通俗地理解,阴历是单一以月亮朔望为依据的,最古老最直观的历法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主要用来应付日常的时间安排;干支纪时系统则是严格等分的精确时间分割,主要服务于国家时间,诸如祭祀、天象、灾异等,后来也为算命先生等各路术师推算吉凶所沿用。在干支纪时系统中,岁首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之日。干支年历是以节气为基础的历书,一般只能由中央政府颁布,故称"皇历"。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皇历,都能看到中国干支历法,干支年份的变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大约相当于公历的2日至5日之间。但有几点知识是清楚的:辛亥革命之前,农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节";辛亥革命后中国干支历法,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农历改用新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从1912日为"元旦",于是,农历大年初一的名称就被剥夺了;为了照顾民众的年节需求,1914月,民国政府又颁布法令改称农历大年初一为"春节",这样,立春的名称又被剥夺了。

一年的第一天(岁首)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历史上曾有多次变化。如果以现在的农历为标准,那么,夏代岁首为正月初一;殷商岁首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岁首为十一月初一;秦代再提前至十月初一,直至西汉。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岁首制历代相沿未改,但是,这个岁首只是日常生活的岁首,不是干支纪年中的岁首。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最初都是用阴历(月亮历)来纪时的。月亮盈亏朔望的周期非常直观明显,人们很自然就会把月亮绕地球一周(29半)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时间周期,也即中国阴历中的"一个月"。但是,月亮绕地球12周(即12个月)只有354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个"太阳年")的365天合不上。也就是说,"12个月"要比"一年"少11天。阴历纪时很不精确,非 得设置"闰月概念"才能跟上太阳年的周期。我们今天所说的24 节气,其实是 12 个单数的"节气"和12 个双数的"中气"的合称(从立春开始算起,逢单数为节 气,如立春、惊蛰等,逢双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等)它把一个太阳年平分为 24 等分,所以农历的理论基础其实就是纯粹的太阳历。汉武帝《太初历》最大 的贡献在于: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这两点一直为后代的 各种历法系统所沿用。为了避免出现两个正月岁首,若遇到闰正月时,便改闰 二月,这也是二月闰得最多的原因。所以说,无论哪个朝代的历法,都离不开 24 节气的调节。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下一篇: 中国干支历法 西方为什么热衷于拍摄毁灭性题材的灾难片,一直很有市场?
上一篇: 中国编年方法的多样性和日期格式的不同,日期并不统一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