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易张永红:《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易儒张志春文章

佚名 2024-04-05 21:07

中天易张永红:《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易儒张志春文章

国际学术会济南召开 《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

易儒张志春文章 中天易张永红整理

整理者注:邵伟华老师在易学方面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也是非常出色的。张志春老师对他的评价也是不过分的,记录基本属实。然而,邵伟华老师和张志春老师先后仙逝,留下了英名盖世,但是没有传承好祖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能够担当起邵伟华老师这个大任的。过多的名利思想,过多的贪欲思想,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周易与现代经济预测,在传承的基础上都没有传承好,更别说创新了。

所以,邵伟华老师一去,邵氏文化,也跟着烟消云散了,我在坊间遍寻之,或者就是一知半解之徒,号称自己是邵伟华老师的弟子,或者是自吹自擂之徒,也称是邵伟华老师的弟子。以邵伟华老师的预测和品德,这样的人绝对是在败坏邵伟华老师的名声,何况你们的一知半解,根本不像一个易学者周易与现代经济预测,更不用说是邵伟华老师的弟子了。其中,有人说搞了风水30多年了,是邵伟华老师的真传弟子,但是先天八卦都能画错了,笑话不?为此,我要说你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学问深浅,然后,要把自己沉下心来去学习研究,不要再冒充邵伟华老师的弟子招摇撞骗了。下面是记录邵伟华老师正文:

国外有人把西方的《圣经》和东方的《易经》称为世界两大奇书。《圣经》姑且不论,中国的《易经》堪称世界奇书。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但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相反,却日渐焕发出奇异而炫目的光辉。它在思维科学和认识论方面的价值,及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启迪和影响,已经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肯定和重视。它在信息科学和预测学方面的价值,近年来也逐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周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葩,它早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易经》在欧洲的传播时间较早,辐射的领域也广,三百多年来,其影响愈来愈大。

早在17世纪,《易经》就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和注意了。有人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早在1628年便将《周易》译成拉丁文,并在杭州刊印。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从传教士手中看到中国《易经》的八卦图,从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数学上二进位制,这已是科学史上公认的事实。由此,人们把《易经》八卦称作现代电子计算机之母。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翻译之后,又有传教士马秉正和汤尚贤作过译介。1736年耶稣会传教士雷孝思与其合作者,又将《易经》译成拉1753年又有霍普特关于《易经》的著作问世。

从17世纪中叶,欧洲来华传教士开始译介《易经》到18世纪末叶,是《易经》在欧洲传播的第一个时期,前后延续15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译本以拉丁文出现,且尚不完备。

第二个时期,是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先后有五种译本问世,这就是马克拉契的《儒家易经》、拉夸伯瑞的中国最古之经典》、哈勒兹的《易经—古经及传统评论》和菲拉斯特、利雅格的译本。

这五种译本中,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利雅格的译本为最完整最优秀。

利雅格或译为理雅各(1815年至1897年),曾在马六甲和香港长期担任英华书院院长,在此前后,在中国学者、政论家、文学家王韬(1828年至1897年)等人的帮助下,陆续将中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左传》《尚书》、《诗经》和《易经》、《老子)、《庄子》、《礼记》等书译成英文。其中《易经》的翻译,费力最巨,费时最长。早在1854年就开始翻译,一直到28年之后的1882年才刊行于世。

理雅各向欧洲以及整个西方读者提供了最完整而又可读的第部英译本《易经》。《易经》在欧洲传播的第三个时期,以卫礼贤的德文译本的出现(1924年)为开端。到了本世纪,欧洲的汉学家几乎没有不涉足《易经》的。

卫礼贤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市,1895年毕业于丢宾根大学神学院,1899年通过考试,应征作为传教士来到我国青岛。从1910年开始,他在晚清大儒劳乃宣的帮助下,经过十几年努力研习和翻译,终于在1924年出版了《易经》的第一个德文译本。该译本一问世,立即成为当代欧洲最负盛名的译本,李约瑟博士将它称之为“迄今最佳的《易经》译本”。

卫氏译本与理氏译本的最大区别,是他不遗余力地阐发了《易经》作为占筮之书的特点和意蕴。卫礼贤的知音好友、众所周知的心理学家荣格在卫氏译文的英译本《前言》里一针见血地指出。

利雅各的《易经》译本虽是迄今为止的惟一英译本,却未做出任何努力使之为西方人接受。卫礼贤则不遗余力地让人理解《易经》的象征。他具有这样做的条件,因为他受教于大儒劳乃宣,懂得中国的哲学,学会了《易经》的使用,而且他多年不懈地将占筮的奇特技能用于实践。他活学活用《易经》的意蕴,他的译本所达到的观察深度,绝不是单单具有中国哲学修养就能实现的。

卫礼贤在世时,就希望有人将他的德译本转译成英文,以便在西方更广泛地传播。荣格从自己的学生中物色了一个名叫卡里·贝尼斯的美国人来承担这项任务

中天易张永红:《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易儒张志春文章

1950年,卫氏《易经》的英文转译本首次出版,以双卷本问世,卷首增加了荣格的一篇序言。

这位当代著名的心理学权威,在序中坦然声称:“三十多年以来,我一直热衷于《易经》古筮,或日探索潜意识之法,因为我认为它意义重大,异乎寻常。我在本世纪20年代初与卫礼贤结识的时候,已对《易经》颇为熟悉。此后,他使我更加深信不疑,对我赐教不少。”

接着,荣格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易经》的占筮原理,进而现身说法,占问自己为《易经》英译本作序向西方推广的意图是否明智。

随后以其所得的“鼎”卦(第五七卦)和变卦“晋”卦(第三十五卦),一一演释说明,讲得头头是道。

这篇由著名心理科学家写的序言,无疑是《易经》作为预测学的生动广告,它在西方的影响,就其重要性而论,并不亚于卫氏译本,起码与卫氏的英文转译本交相辉映。

1961卫氏英译本再版,以单卷本面世。

1967年3版时重新排印,另外增加了卫礼贤儿子卫德明(他也是一位易学家)的一篇《前言》 。

至1980年第3版已7次重印。这个英译本在西方的发行量早已超过了其德译本,它同理雅各的英译本一道,连同据德译本转译的法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瑞典文、丹麦文等译本,使中国《易经》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日益广泛地传播(以上参见中国加拿大研究会会长蓝仁哲教授的论文《易经在欧洲的传播》)。

《易经》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广泛注意。

1975年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出版了《物理学之道》一书,他把现代的量子场理论与《易经》作了对比,认为《易经》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相一致,而且八卦图与强子的八重态相对应等等。

卡普拉作为高能物理学家,他的著作的出版,更直接引起了科学界对中国《易经》的关注和研究,更直接地推动了世界性的东方神秘主义”热潮。

从七十年代开始,仅美国就成立了三个有关《易经》研究的国际性组织。

从1984年到1986年,先后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召开了三次国际性的《周易》学术讨论会,使《周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种国际性的《周易》研究热潮的推动下,1987年12月5日至9日在中国大陆济南召开了第四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

这是由中国大陆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性《周易》学术讨论会。请看《人民日报》1987年12月11日第三版上对这次会议的报道:

探讨中国古代的“字宙代数学”

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

本报济南十二月十日电,记者贾建舟报道:五日至九日,在山东大学主办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来自美国、联邦德国、日本、丹麦、南斯拉夫、港台地区和我国大陆的近二百名专家会聚济南,切磋学问。

这次易学讨论会共收到论文一百二十篇,专著八部。讨论会在“《周易》与中国文化”的总题目下中天易张永红:《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易儒张志春文章,就《周易)经传、易学研究史、易学与现代科学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讨。讨论会上,易理与象数兼顾,在向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显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势头。

《周易》成书于商周至春秋,是一部从普遍意义上认识和探讨事物规律的经典著作,被称为“字宙代数学”,被历代文人推为“众经之首”。它不仅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从十七世纪传到世界各地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使它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地位。1984年至1986年,国际上曾先后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举行过三次《周易》学术讨论会,使《周易》研究逐步引入了一些现代方法。

我国著名的年轻专家、山东大学(周易》研究室主任刘大钧主持了这次讨论会。

邵伟华自1980年开始研究《周易》以来,从未参加过任何性质的学术讨论会,没料到周易与现代经济预测,他第一次参加的学术会,就是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

当大会主持人刘大钧教授向他发去会议通知书时,他没有在家。有几个记者正在他家,将信拆开看了,然后告诉了邵伟华。

邵伟华开始还不相信,后来得到确实证据后,他才高兴地蹦起来。

邵伟华一生没有上过正规初中、高中,更没有上过大学,他接到这份会议通知书,简直像一个苦读十年寒窗的中学生,突然接到自己报考的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样狂喜和兴奋!他深知,这是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重视,这是国家领导人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国策的体现,这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震寰等领导同志对自已的支持和鼓励。

邵伟华一家三个孩子,夫妻二人老家都在农村,家中经济负担很重,生活拮据,自己作为一名业余民间研究者,参加这样的尽管是国际规格的学术讨论会,本单位也不可能当作出公差给报销路费和住宿费。

邵伟华写信向张震寰主任表示感谢中天易张永红:《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易儒张志春文章,同时表示他的决心,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参加这次会议。

1987年11月28日张震寰同志托钱信沙同志带信并捎一本书和一百元钱到济南交给邵伟华。张主任在信中写道:

伟华同志:

乘钱信沙同志去济南开国际易经会之便,带去《八字精解》一本。你开这次会,倾家则可以,荡产还不至于。带去一百元,作为补助,算路费吧。能否在会上向中国同志提议,成立“中国易学会”,趁这个机会促进一下。

在国际上,在国内,能否发现些人才?多收集点信息,冷眼观察,看看水平到底如何?形势如何?

你自己那一套,除论文以外,不要轻易露,肯定会有不同见解。

敬礼

张震寰

1987年11月28日

张震寰同志不仅从事业上从精神上从图书资料上支持邵伟华,而且还亲自从经济上拿出自己的钱支持邵伟华,这使邵伟华感激得热泪盈眶,千言万语不知从哪儿说起。

知道这一消息的人,无不感慨万端。张震寰同志对于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的新文化新科学,真是关怀备至,全力以赴,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力量。有这样的领导,中国还怕不能发展?民族还怕不能进步!

邵伟华根据这些年自己在《周易》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撰写了一篇论文,想出一个题目《八卦与信息》,把八卦提到信息科学的高度来认识。他在论文中讲:

实践证明,八卦有神奇的运算功能,科学道理很深。至于八卦能测出各种信息,那是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而进行预测的。但是,预测的结果,为什么能如期应验,这是一个至今未揭开的千古之“谜”。这正是我们今天科学应该研究的课题之一。

八卦预测各种信息,既有很深的科学理论,又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预测时同样存在着技术高低的问题。就像医学一样,医生技术高,诊断就准确,八卦在预测中也是如此。八卦技术高超者不仅预测的范围多,面广,而且预测的事情在时间上能够精确到某年某月,以至哪一天的几点几分。这种高人,大多数隐居民间,流落社会,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人类服务。八卦对于临时问事的信息预测,只要本领过硬,那几乎是百发百中的,其准确性是很惊人的。

他在论文中列举十个方面的预测事例:

1、预测天气;

2、工伤、意外事故的预测;

3、牢狱之灾的预测;

4、预测行人的去向;

5、失物的预测;

6、预测疾病;

7、预测人的死亡时间;

8、预测离婚;

9、预测自然灾害及其他;

10、预测排球赛的胜负。

邵伟华写作此论文时,并不知道四川的邹学喜已经提出了“八卦与信息”的概念,到会议上才知道,原来二人不谋而合。但是,讲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是一个储藏量很丰富的信息库,这论点则是邵伟华首先提出来的,而且他是在全国第一个大讲周易应用研究和实用预测的人。

邵伟华是作为民间《周易》应用者的代表前去参加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他写作《八卦与信息》的论文,既没有想在大会上宣讲,更没有想到会引起轰动。

大会规定每人提交论文200份,邵伟华带去260份。

邵伟华到济南后,大会主持人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大钧亲自接待了他,并请到自己家里亲切交谈。刘大钧同志看了邵伟华铅印的论文,十分高兴,对他表示赞赏和支持。

但是,出乎刘大钧教授预料,当大会主席团对提交会议的200多份论文进行筛选时,在发不发邵伟华的论文《八卦与信息》上发生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说,这是讲算卦的,不能发。但多数专家赞成发,认为这符合大会的宗旨,对《周易》不仅要从理论上研究,还应该研究它的实用价值,应该易理与象数兼顾。

经过争论,邵伟华的《八卦与信息》还是作为大会正式论文之一散发了。

邵伟华带去论文260多份,比规定多出60多份,就这样还不够,到处有人找此论文。不少会议代表讲,我宁可不要或少要别的论文,也非要这篇论文不可。

开始,有的代表来不及阅读,不知这篇论文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果被人用其他论文换走。后来,当得知情况后,才知上当受骗,后悔莫及。

邵伟华的论文尽管作为正式论文在会议上散发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允许他在小组会上作了交流,没能在大会上宣讲。

即使这样,他的论文仿佛放了一颗炸弹,在会上会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

大会第一天,有的学者,其中也有一位美国学者,就在大会上提出:

什么八卦应用?这是封建迷信。希望这次会议不要开成宣传封建迷信的大会。

一石激起千重浪。

其他学者,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多数学者,纷纷站起来反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个还未讲完,另一个就上去抢话筒。会议气氛十分热烈和活跃。

经过几天辩论,大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都认为八卦预测是有科学道理的,而不是封建迷信。研究“禅易功”预测的著名学者李燕同志,在发言中介绍了邵伟华的论文《八卦与信息》,赞扬了邵伟华在预测应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最后,连那个开始讲八卦应用是封建迷信的美国学者,也在会上公开承认自己原来的看法错了。他这种不虚伪、不恪守门户之见,在科学和学术面前“从善如流”、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大家气度和风范,引起全体与会者的赞赏,大家报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会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找邵伟华学习交谈八卦应用方面的经验,他的住处总是围满了人。

当时,不少专家学者都利用晚上搞业余讲座,进一步阐发他们研究《周易》的成果。许多代表建议和要求邵伟华也搞八卦与信息的专题讲座,伟华婉言谢绝了。

他想:论文化程度,我在与会代表中是最低的,论职称学衔,自己什么也没有。我不搞讲座,已经有这么多人关注自己的论文。如果搞讲座,势必冲击别人,夺了别人的听众,不利于专家教授们搞讲座。

他坚持不搞讲座,把时间和听众留给专家教授,这一点令主持人刘大钧十分感动。会后,刘大钧专门写信表扬了邵伟华同志。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军区招待所举行的。尽管邵伟华没搞讲座,但每天找他的人仍然应接不暇。没办法,开始邵伟华躲进女学员宿舍里,后来干脆搬到市里去住了。

就是在这次《周易》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指出:

“《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周易》是预测科学决策科学。”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李树菁同志发表了《自然科学第三次浪潮条条道路通象数》的著名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

《周易》对我国的现代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自然科学发展从先秦至今,共分三大阶段,亦称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象数结合的《周易》整体观念为代表;第二次浪潮,以伽俐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以仪器观测和数据分析为特征;第三次浪潮,以六十年代以来的系统科学为开端,相继出现耗散结构理论、浑沌理论、分析几何、一元数学、物元分析。这些学术理论和方法,都与《周易》象数分不开,或有着共同特点。

从60年代以来,闻名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共十四项。其中十二项是80年代以后的。更可喜的是,十四项科学成果中,有九项是我国科学家80年代以后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中有一元数学、物元分析、混沌理论、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质构造的吕德斯线、地球经络穴位结构、地震自然节律、自然周期可公度性、生物全息律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周易》中的象数,或与象数有关,有的与《周易》中的理论完全一致。如地球经络穴位的思想,惊人地合乎八卦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理论。

也是在这次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著名“禅易功”创始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儿子李燕同志,在发言中慷慨激昂地指出:

人类没有文字语言的历史,远远长于有文字语言的历史。那时的人类如果没有比“洪前鼠迁”、“震前鲶躁”还强的预感本能和预测功夫,人类根本生存不下来。《周易》就是这种预感预测的文字记录。原始社会产生的东西,现代人非说它是封建迷信。这只能说明无知。

《易》学的本质是预测学。搞科学实验,可以一千次一万次的失败,大夫可以诊断错病,甚至把人治死,但没有人说科学家搞迷信骗人,医生搞迷信骗人。可是用《周易》八卦预测,你预测对了一百次,一次没算对,别人就说你骗人,搞封建迷信,这不公平。

这些国际国内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的论文和发言,从理论上极大地武装了邵伟华,使他大开了眼界增长了智慧。同时,也使他感到,自己在《周易》预测应用上的研究不过刚刚起步,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微不足道。易学博大精深,科学的领域广阔无边,真理的道路漫长无比,自己今后只有更加百倍地努力!

中天易张永红:《八卦与信息》震惊中外易儒张志春文章

下一篇: 名字起卦的意思通过名字笔画预测生命的好坏
上一篇: 探究智慧的奥秘——易经入门解读易经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