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河间论复卦的诠释(组图)卦与中医学

佚名 2022-10-28 14:05

刘河间论复卦的诠释(组图)卦与中医

刘河间论复卦

姚洁敏

内容提要

刘河间对复卦的诠释在易学与医学两方面均有创新。通过与易学传统诠释相比较, 着重探讨河间运用易学方法论, 对医学的“战栗”症状病机进行新的阐释, 最终得以构建其代表性“火热病机”理论的思路历程。其对复卦的全新阐释视角, 反映出河间解《易》, 既不离《易》之方法论主旨, 又能创造性地突破易学传统论述框架, 创新医学理论。由此可见, 传统哲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并非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而是双向互构的关系。

《周易》一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 其与中医药的关系也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 而有“医易同源”或“医易相关”之说。然于《周易》与中医学之关系, 前贤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的方法论指导层面, 如“易变思想”“观物取象”思维、“整体思想”等范式层面的影响 (事实上, 这类范式不仅影响了中医, 还影响到古代各个传统学科) 。在具体卦象层面上, 则主要针对八卦之乾 () 、坤 () 、坎 () 、离 () 展开讨论, 亦有部分论及六十四卦之泰卦 () 、否卦 () 、既济 () 、未济 () , 而后四者归根结底还是乾、坤、坎、离的复合。十二辟卦中泰、否之外的另外十卦, 则受到相对较少的研究与重视。

笔者通过对《周易》及中医学术的关联性研究, 认为十二辟卦中复卦与中医学有重要的联系, 历代著名医家在创新学术理论时也多有述及, 以之来论证说明自己所创的医学新理。其中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 (河间) , 对于复卦的论述既溯源《周易》之理, 又颇多创新发挥之处, 尤其是其创新思维之轨迹, 值得吾辈玩味重视。

一、传统基础:宋以前易学论复卦

1.“复”曰回复, 出入无疾, 见天地之心

复卦 () 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第二十四卦, 由上坤 () 下震 () 构成, 象征“回复”。震为雷、为动;坤为地、为顺, 雷在地中, 动则顺, 顺其自然。《周易》对“复卦”的论述如下:

复, 亨。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利有攸往。

《彖》曰:复, 亨。刚反,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天行也。利有攸往, 刚长也。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刘河间论复卦的诠释(组图)卦与中医学, 后不省方。

卦名为“复”, 有反复、往复、来复、回复之意。唐《周易集解》引北周何妥之言曰:“复者, 归本之名。群阴剥阳, 至于几尽;一阳来下, 故称反复。阳气复反,而得交通大壮变夬卦测感情, 故云:复, 亨也。”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复, 音服, 反也, 还也。”南宋朱熹《周易本义》:“反复之复。”复, 又有返本之意, 故魏王弼《周易注》即曰“复者, 反本之谓也!”

就复卦的卦辞而言, “出入无疾”中, “出”指阳气外长, “入”指阳气内生。《周易程氏传》云:“出入, 谓生长。复生于内, 入也;长进于外, 出也。” “疾”者, 王弼曰“犹病也”, 有害处、疾病的意思。又注曰:“入则为反, 出则长, 故无疾。”意为阳气复生于内而即将长进于外, 故而无病无害。因而前贤于哲学人文解释为, 君子 (阳) 汇聚集中之处, 小人 (阴) 自无容身之地。实则此间也颇合中医学的“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之义。正气犹君子也属阳, 邪气犹小人也属阴, 正气复生而长进于外, 则人体正气充盛, 邪气将无容身之义, 人体自然也就无疾无忧了。

从《彖传》而言:其中“刚反”即阳复, “动而以顺行”则取卦之上下象, 说明时当“回复”。《十三经》中《周易正义》云:“‘刚反动而以顺行’, 既上释‘复, 亨’之义, 又下释‘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之理”, 进一步说明, 阳气回复, 是无疾无咎的必要条件, 亦是必然趋势。“天行也”, 说明“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不可久远也, 此是天之所行也”。“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 此乃天之自然之理, 故曰天行也。”朱熹《周易本义》注云:“阴阳消息, 天运然也。”刚长, 释“利有攸往”, 指卦中阳刚日益盛长。《周易正义》“以阳气方长, 往则小人道消”, 即是此义。最后, “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是对复卦大义发出的叹语, 意为复卦卦意体现了天地之本。王弼注释, 认为虚静乃天地之本, 其谓:

复者, 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 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 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 富有万物, 雷动风行, 运化万变, 寂然至无, 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 乃天地之心见也。

王注以老解易, 以虚无、寂静为世界万物之根本。天地之心, 即天地之本。认为一阳之动, 息于地中, 体现了天地虚静之本。其注《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吾以观复”时云:“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 动起于静, 故万物虽并动作, 卒复归于虚静”, 则更清楚地表达了这个观点。这种思想, 与《内经》“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的思想也颇相契合。

而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则表达了完全不同“阳动生物”的观点。他说: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者, 何谓也?曰:天地之心见乎动, 复也。一阳初动于下矣, 天地所以生育万物者本于此, 故曰“天地之心”也。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

其以天地所以化生万物者, 皆本于此“一阳初动于下”, 而认为阳之初动, 体现了天地生育万物的用心。而这种重视阳气的观点, 实则对后世医学中命门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易学理论的支持。

故而对于复卦如何“见天地之心”, 虽然可以从“阴静”和“阳动”两种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但其中的易理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却对中医学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由此, 可见复卦对于易学与医学都有相当的重要性。

2. 阴尽阳生, 应于时位, 法闭藏休养

从《象》而言, “雷在地中, 复。”是从复卦卦象进行解释。“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后不省方”, 说明先王效法复象, 于冬至阳气复生之际, 让天下休养生息, 商贾旅客不外出远行, 君王也不省巡四方。故《白虎通·诛伐篇》论“冬至休兵”亦尊复卦之意:

冬至所以休兵, 不举事, 闭关, 商旅不行, 何?此日阳气微弱, 王者承天理物, 故率天下静, 不复行役, 扶助微气, 成万物也。

《周易集解》也引宋衷语曰:“商旅不行, 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 将以辅遂阳体, 成致君之道也。”

可见, 冬至之时阳气微弱, 应以闭关静养、休养生息为主, 方符合复卦之义。其理则需从十二辟卦的角度来理解。

从十二辟卦来看, 有复卦 () 、临卦 () 、泰卦 () 、大壮卦 () 、夬卦 () 、乾卦 () 、姤卦 () 、遁卦 () 、否卦 () 、观卦 () 、剥卦 () 、坤卦 () 之序。乾为纯阳, 坤为纯阴, 从阳气的生发角度来讲, 由复而至夬卦, 阳气渐长, 阴气渐消, 而复为阳气初生之时, 故名“复”;由姤而至剥, 阴气渐长而阳气渐消, 剥为阳消之时, 故名“剥”。《周易·序卦》曰:“‘剥’者, 剥也。物不可以终尽, 剥穷上下反, 故受之以‘复’。”

以十二辟卦对应于十二地支, 则由复至坤分别对应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若以一年而论, 此十二辟卦分别对应十一月、十二月、一月至十月的阴阳之气的变化 (见图1) 。从五月姤, 一阴生后, 阳一向在外, 至十月成坤, 成为全阴。至十一月, 冬至一阳生, 复返于内, 故称为“复”, 对应于阴历十一月。因而从节气上讲, 复卦应于冬至。 (见图2) 若以一日而论, 则十二消息卦可对应十二时辰。坤阴气最重, 复则应为“子时”, 也是“一阳生”之际。

图1 一岁十二月六阴六阳之象

图2 节气封象图

若以方位来看, 大壮卦、姤卦、观卦、复卦, 分别对应于东、南、西、北。

复卦应于冬至、北方, 与《礼记·月令》精神相一致。《月令》中虽然没有卦象的记载, 但是其谓“立春之日, 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立夏之日, 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立秋之日, 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以迎秋于西郊……立冬之日, 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已有时令与方位相对应的思想实质内涵。而《史记·五帝本纪》中所云:“ (舜) 岁二月, 东巡狩……五月, 南巡狩;八月, 西巡狩;十一月, 北巡狩”, 亦与之相应。

综上, 宋以前易学家们对复卦的认识, 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复”为阴尽阳生之时, 以年而论, 应于十一月冬至日, 以日而论, 应于子时;“复”有回复之意, “出入无疾”之“疾”有疾病之义;回复之时阳气微弱, 当以闭藏静养为主。由此, 复卦与疾病、与生命、与医学关系之密切已可见一斑矣!

二、突破易学传统:河间论复卦阴阳寒热

刘完素 (约1120-1200) , 字守真, 号通玄处士, 河间 (今河北河间县) 人, 世称“刘河间”, 尊其为“河间学派”创始人, 列为金元四大家之首。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等。其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开篇即云:“夫医教者, 源自伏羲”, 肯定了医易同源的地位。

刘河间一生奉行《易》之“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周易·系辞下》) 的精神, 认为“此一时, 彼一时, 奈五运六气有所更, 世态居民有所变”, 不囿于经典理论, 勇于革故鼎新。他在深入研究《易经》和五运六气的基础上, 针对当时热性病流行, 提出“主火论”, 对火热病症详加阐发, 倡导脏腑六气病机理论, 创一家之说, 为金元时期各医家学术争鸣作了良好的开端。其学术理论以“主火论”为核心, 认为疾病多有火热病机引起, 以火热理论解释了诸多疾病和症状。

1. 论战栗“寒燠”“塞暖”之理, 阐火热病机, 切易学之道

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书中阐释了“战栗”的发生机理, 在此过程中对复卦的阐述发前人之所未发, 甚至突破了易学的传统论述:

“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 由寒主闭藏, 而阳气不能散越, 则怫热内作故也, 如冬寒而地中反暖也。或云冬阳在内, 而阴在外, 故地上寒而地中煖, 夏则反此者, 真理也。”

之后, 他以易学思维方法的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论说“战栗”症状的形成过程:

“如冬至子正一阳生, 而得其复。至于巳则阴绝, 而六阳备, 是故得其纯乾。夏至午正则一阴生, 而得姤。至于亥则阳绝, 而六阴备, 是故得其纯坤。至于冬至则阳复也。”

刘河间认为, 战栗虽然在外表现为寒象, 但是由于寒气在外闭塞, 暖气不得散越, 因而人体内部是热的。为了更形象的说明这种情况, 河间将其比喻为“地上寒而地中煖”。

随后, 河间借用“冬至子正一阳生, 而得其复”的复卦卦象, 来描述地面寒极、地下反暖的情景。卦象由下而上, 下部为地、上部为天, 上部一片阴寒之象, 而地之下则有阳气存在, 不得外达, 故热气郁而在内, 即“冬阳在内”。在自然界, 则人在地上, 感受到的是一片寒冷之象, 却不知在深深的地中, 却有热气的收缩与积聚。这样, 根据中国传统“天人相应”的思维方式, 已经不难证明人与自然相一致, 既然自然界有“地中寒燠”的存在, 则人亦有“内中寒燠”的道理, 表现在外则为“战栗”。通过这种思路对“战栗”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刘完素将“战栗”这种看似寒象的症状, 与“内热”相联系, 与其一贯重视火热病机的思想相吻合, 又暗合其“玄府气液”不通的病机认识创新。

对此“地中寒燠”之由, 刘河间在下文给出“天气热, 则地气通泄而出行, 故地中寒也, 犹人汗出之后体凉;天气寒, 则地凝冻而闭寒, 气难通泄, 故怫郁而地中暖也”的解释, 确也是从实践观察中而来, 使得天地之象与复卦卦象在象层面一致的基础上, 得到新的发挥, 为新理论的阐发奠定了议论立足支持点, 所以才能将“战栗”与火热相关联。

刘河间在后一段的论述中, 援引了十二辟卦与天时地支的对应关系, 冬至子正一阳生, 也即初九, 对应于复。随着阳气一点点的生长, 到上九的时候, 已经六阳爻, 乃纯阳之乾, 对应于地支则为巳。而后一阴生, 在卦则初爻为六, 卦为姤;在年则为夏至;在日则为午正时分。随着阳消阴长, 到上六的时候, 已经是纯阴之坤了, 对应于地支则为亥。之后又回复到一阳生的复卦。

此处, 刘河间将复卦之象用来解释“寒燠”与“塞暖”之理。在外表现为寒象的战栗, 内部实则为因塞致暖、因暖致塞。为了进一步说明外部感觉“通暖塞寒”的道理, 他进一步说:“又如水本寒, 寒极则水冰如地, 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厚则水温, 即闭藏之道也。”并继续援引卦气说进行一步解释:

“子正一阳生, 而至于正月寅, 则三阳生, 而得其泰。泰者, 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阴生, 而至于七月申, 则三阴生而得否。否者, 否塞而非通泰也。然而否极则泰, 泰极则否。故六月泰极, 则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极, 则地中至暖。然则地中寒燠, 明可是焉。故知人之冒于寒, 而内为热者, 亦有之矣。”

此处刘河间先论述了三阳生的泰和三阴生的否卦。然后话锋一转, “六月泰极, 则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极, 则地中至暖”的泰否已非卦象之泰卦否卦, 而是衍生出的泰者“通利”, 否者“否塞”之义。通过对六月通利而地中至寒、十二月否塞而地中至暖的进一步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地中寒燠, 明可是焉”, 最后仍是为了论证复卦象征的“地中寒燠”,也即再一次潜在地论证战栗时内热病机的合理性。最终将一般人们认为属“寒”的“战栗”这个症状 刘河间论复卦的诠释(组图)卦与中医学, 挖掘出内在暗含的“热”的病机, 进一步支持了他认为凡病多由热的观点, 强化了他“主火论”的学术理论核心。

2. 循易学思维方法之理, 突破易传统,创新医思维

刘河间从《易》的复卦卦象受到启示, 来解释“战栗”这一症状内在蕴含的火热病机, 不仅在中医学理论阐述上是云前人所未云, 对于《易》的理解也是发前人所未发, 突破了易学的传统常规思路。

一般而言, 传统易学在理解复卦时,多以其“阳气来复”为首要大壮变夬卦测感情, 且多与十二辟卦相伍, 而重在随着阳气的增长、月令时辰所表现出的卦象的变易推移。《易·系辞下》的“几者, 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提出了“几”的概念。居于十二辟卦之首的复卦, 乃正处于阴阳二气消长变化, 乾坤否泰变易错综的“几”的重要时位。故而, 从先秦《系辞》《五行》以至于唐代孔颖达疏, 再到宋明道学、船山易学等来看, 所论复卦的初九爻, 都离不开“一阳初生于积阴之下”, 也即对复卦的卦象理解始终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阴阳消长的过程中。复卦在此过程中,处于阳气初升的关键环节。

而刘河间大壮变夬卦测感情, 则从复卦的卦象受到启发, 将初九与上五爻的爻位与天地相联系。实则, 此在《周易》中本也有章可循:乾卦初九爻辞云“潜龙勿用”, 将初之阳气象征为潜伏在深渊中的龙, 其位置则在地下, 象征地下之位;而乾卦九五则爻辞云“飞龙在天”, 则五之位相当于天之位。如此, 刘河间借用《易》学中常用的天地与卦象位置相应的思维模式, 运用到复卦的认知中, 尤其重视复卦显示的地中阳暖而地面以上的一派阴寒之象, 从而形成其特殊的认识。

同样是复卦之象, 在传统易学理论与刘河间的论述中, 显示出了不同的内在意涵。《易》更重阳气消长的过程, 而刘则更重阴阳对立的状态。虽然, 河间也将复与泰、乾、姤、否、坤相联系, 但对于复本身的状态, 河间则更注重与阴阳不通“否塞”或阴阳交通之“通利”状态。故方有冬日天寒“地凝冻而闭寒”、地中热气不能流通交换外泄, 而致“十二月否极, 则地中至暖”之言。其将复与泰、乾、姤、否、坤诸卦相类比, 也主要是为了说明到六月之时阴阳之气得以顺利交通, 天热则“地气通泄而出行”, 地中暖热之气得以顺畅通泄外出, 故而“六月泰极, 则地中至寒”, 正“犹人汗出之后体凉”之故。可见刘河间对于复卦的理解, 既接受了《易》经相关概念, 又不仅仅局限于前人对复卦的《易》学理解论述, 而给予他最关键的感悟灵感来源的, 则是自身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和医疗实践。将这种源于《易》学的理解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以指导临证治疗, 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反映了河间这种认识是有相当道理的。

同时, 河间以热论“战栗”之病机, 也得到《素问》“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的理论支持。因而, 河间在接着《素问》“病机十九条”阐发火热病机, 并形成自身理论特点之时, 受复卦的影响, 对其理论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也说明如刘河间这样古代儒医在自身熟习《易》学的知识框架体系中, 是有主动运用《易》学来构建医学理论的倾向性的。

由上可见, 刘河间论复卦, 既是来源于《易》的思想源泉, 又撷取了实践的经验, 既不离《易》之根本框架概念, 又不囿前人成见、不落窠臼, 突破了《易》的传统常规, 对《易》学理解形成了补充与丰富。在突破易学传统论述的同时, 也为医学解释治疗“战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启示

上文从复卦的传统解释出发, 还原了刘河间以复卦传统诠释为基础, 却从阴阳对立而非易学传统的阴阳转化视角来阐发“战栗”症状, 突破传统易学的论述框架, 构建其代表性医学理论“火热论”的思路历程。可以看出, 河间解《易》, 既不离《易》之方法论主旨, 又能创造性地突破易学传统论述框架, 创新医学理论。

通过以上对刘河间主动运用易学方法论, 构建医学理论的过程中, 采取了突破易学传统论述的例子, 我们可以认为传统哲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并非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而是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具体而言, 即是传统医学受到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规定;同时传统医学作为一种传统的具体科学形态, 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般而言, 我们在论述中国传统哲学或方法论与传统中医之间的内在联系时, 更多看到的是传统哲学理论或方法论对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但是通过刘河间论复卦的个案, 我们看到中医学在自身理论构建的过程中, 也对中国哲学或易学思维方法有所突破和丰富。医家通过自身的经验, 可以在传统易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突破易学、发展易学, 故而传统哲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并非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而是双向、互补、互构的关系。当然在这两者关系间, 传统哲学思维指向中医的作用更显化、更直接、更丰富, 而中医作为传统的具体学科, 对哲学的某些概念的形成亦具有丰富、补充与推动的作用。由此可管中窥豹, 中国传统哲学或方法论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重新揭示、发展提高。在中医与诸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 中医哲学方法论尤其值得我们多加深入研究探讨。

下一篇: 大壮变夬卦测感情 ​​,值得收藏。建议先马后看!(建议收藏)
上一篇: 《易》里面有个“后天八卦图”模拟天地的模型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