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

佚名 2022-11-24 10:03

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

《道德经》是按照《周易》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依顺序对应《周易》剥卦,也就是说,本章是对《剥》卦的阐释,主题思想源自于《剥》卦。对照《剥》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卦象有五个阴爻,五个爻辞带“剥”字;本章有五个“善”字,与卦象五个阴爻相合,这是本章与《剥》卦的相同之处。卦爻辞因阴爻聚集,多言不利之事,故有三个“凶”字;本章五个“善”句,多言小民擅长之事,这是本章与《剥》卦的相反之处。老子之文源自于《周易》而区别于《周易》,体现了对《周易》思想的再创造。

文 | 杨吉德

善行者,无徹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数者,不以梼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问:本章主题与《剥》卦有什么关联?

答:要了解本章和《剥》卦的关系,首先要明白《剥》卦的卦爻辞讲了什么。阴爻有邪恶之性,《剥》卦卦象上九一阳制衡下面五阴,带来的含义就是如何把恶变为善,把无用变为有用。“剥”的原义指以斧劈木,把原木变为可用之材。卦符:

帛书本卦爻辞:

剥,不利有攸往。

初六剥臧,以足蔑,贞凶。

六二剥臧,以辩蔑,贞凶。

六三剥无咎。

六四剥臧,以膚凶。

六五贯鱼食,宫人笼,无不利。

《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

上九石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由于不可能与老子的理解相一致,故卦爻辞在此不作注释。从文字看,爻辞有三个“臧”,《说文》:“臧,善也。”故本章的“善”字与爻辞是一致的。“善行”与初六之“足”相合;“善言”与六二之“辩”相合;其它句子与爻辞也是逐句相合,五个“善”对应五个阴爻之句,表述是很严密的。

这五个“善”除了与爻辞相合,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写“善”?从地位上讲,阴爻为民众;从性质上讲,阴爻为邪恶。使下面人做到避恶趋善的方法,就是让民众的聪明者成为某种技能的佼佼者,使民众争相效仿,并以此为荣,故老子连写五个“善”,意在强调如何引导民众竟强好胜的心态趋于善而且与统治者没有相害的方向。

“善行者,无徹迹。”与《剥》卦初六爻辞之“足”相合。“足”有行走义,“善行者”指善于奔走的人。“徹”,甲本字形为“(上徹下力)”,没有“车”旁。乙本为“达”,亦没有车行之义。《说文》:“徹,通也。”徹加力,似有行走加力之义。王本写为“辙”,与帛本有异。《说文新附•车部》:“辙,车迹也。从车,辙省声。本通用徹,后人所加。”蒋锡昌云:“徹为辙之借字,《说文》‘辙,迹也。’盖徹为车跡,跡为马跡。”但帛甲之字上徹下力,与“徹”不完全相同,假“辙”之说恐难成立,故“无徹(徹力)迹”理解为行走脚重的痕迹较妥。本句似是形容行走的快捷而轻飘,没有那种笨拙吃力的感觉。

“善言者,无瑕適。”“善言者”与《剥》卦六二爻辞之“辩”相合。瑕,《说文》:“玉小赤也。”带红色的玉。《广韵》:“玉病也。”瑕疵之义。《广雅》:“裂也。”《管子•制分》:“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軔,乘瑕则神。”瑕为裂、空隙之义。从句子的语义看,“瑕”可理解为空隙,即有说话技巧的人思维严密,使人找不出纰漏。“適”,有向、对之义。“无瑕適”,使人没有纰漏可以应对。王本写为“善言无瑕谪”,与帛本稍有不同。

“善数者,不以梼策(⺮析)。”王本写为:“善数不用筹策”。如果与《剥》卦六三爻辞“剥无咎”对应理解,以帛本方能相通。帛本之“(⺮析)”,指计数用的竹签或蓍草,与“策”义近。“梼”,一般以通“筹”释义,指计数。《说文》:“梼,断木也。”原义为木头的横截面,应以“断木”释梼为是。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爻辞“剥无咎”之“剥”指把原木顺其丝理剥削成有用之材,作为筹策用的木棍都是等长的制品,与“剥”义相同。如果以横截面制作成木棍,木棍很容易折断,导致统计失误,故还是以“梼”字为准。本句的意思是:专职于计数的不会以木头的横截面制作筹策。

“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关键”帛本写为“关籥”,指关门用的插梢。精于关门的人,即便不用关键,外面的人也打不开。本句对应六四爻辞,四爻在卦象中代表门户,故有“善闭者”之辞。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会打结的,没有绳子捆绑也难以解开。这句话是从六五爻辞而来:“六五贯鱼食,宫人笼,无不利。”晾鱼干时,用长绳子将鱼穿在一起,打一个结穿一条鱼,使鱼和鱼之间产生空隙。老子由此引申到“善结”的境界来谈。

从以上分析看,这五个“善”句并非是随手拈来的,而是与《剥》卦五个阴爻爻辞逐句对应写出来的,如果我们对文字有异议,可以爻辞为依据加以确认。我们不知道老子怎样认识这些爻辞内容,但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日常生活的至高境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究竟在就事论事呢,还是另有寓意《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后面的文字揭示了真实意图。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问:何谓“恒善救人”?何谓“无弃人”?

答:帛甲写为“声人”,可见帛甲抄写者认为圣人就是有声望之人,因而改之。其实《道德经》是依据《周易》而写,“圣人”指的是《周易》作者周文王,与后来的有声望之人没关系。

“恒”,始终坚持。“善”,即善行者、善言者、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

“救”,帛甲写为(忄求),《字汇》:“(忄求),音救,义同。”救:《说文》:“止也。”《周礼·司救》:“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救的本义为止,此处亦应以“止”解之。“救人”即止人。“止人”又为何意?《剥•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剥卦卦象阴爻从一长升至五,小人逐渐势大,被上九圣人所止。“人”指民众。圣人用社会等级制约民众的愿望,即为“救人”。

等级制保证了封建奴隶制的稳定,但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既制约民众,还要满足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即以“五善”为例,让身处底层的民众照此例使那些有超常能力者获得荣誉感,从而带动民众更多的为社会创造效益,这是安定社会的治理大法。

“而无弃人,物无弃财。”这句话又是从何谈起的呢?《剥•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意思是统治者要善待民众,让他们居有定所。无弃人、无弃财,就是让民众有归属感,避免流离失所,避免财产受到损失,与象辞所言一致。王本:“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常善救物”添加的甚没道理。

问:“是谓袭明”,是什么意思呢?

答:王本之“袭”,帛甲写为“(忄曳)”《说文•心部》:“(忄曳),习也。”袭有重复之义,(忄曳)亦有重复之义,故可用“袭”替代“(忄曳)”。“袭”针对的是五个“善”句,指这些“善”所包含的更为深层次的含义。“是谓袭明”,这才称得上明白了这些行为中包含的多重深意。

本句和前面句子是一体的,指出这五个“善”行其实是圣人要推行的,我们应当明白其对治理国家的深远意义。

《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

问:王本:“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是否帛本遗漏了“不”字?

答:要辨别帛本和王本的孰是孰非,首先要弄明白“善人”的含义。如陈鼓应释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镜。”把“善人”解作好人,“不善人”解作坏人,这样就与前面写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不同了,显然王本添加的“不”字改变了文章原义,应当以帛本为准。

“故善人”《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有了“故”字升卦变为师卦的解,说明这个“善人”是引申下来的,与前面的“善行者”、“善言者”是一致的,指精于此道者。后面的“善人”,则泛指精通事务的聪明人。前“善人”和后“善人”都是聪明人,但有所不同,前“善人”是聪明人中的拔尖者,具有榜样作用。行业的标杆要成为聪明人学习的榜样,让这些聪明人把精力投入到为名誉而努力的过程中,而名誉的赋予权在统治者手中,这样天下不就太平了吗!由此看,“师”应该理解为榜样之义。

“不善人”,不是很聪明的人,指普通大众。赍,《说文》:“持遗也。”送来钱财之义。“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聪明的人,是聪明人获得钱财的来源。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中,精通技艺者通过传授技艺可以获得钱财;二是治理国家时,应当建立这样的机制,让努力钻研技艺者获得高于普通人的财富。这是上下垂直管理体系之外的一种横向管理体系,需引起重视。

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智乎?

《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

问:这句话的主体是谁?

答:理解这句话的主体升卦变为师卦的解,要注意前面“圣人”的含义。文王、周公之所以制定这方面的奖赏机制,是为了国家的千年大计,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讲的;这句话仍然是以统治者为主体。现今领导者不再珍惜这种榜样的作用,不爱惜用经济手段治理国家,能说这是聪明的做法吗?

这个句子很值得深入探究。《剥》卦讲的是管理的学问,文王早在《周易》写作时就为国家政权的长久计设计了框架,周公在建周之初又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运行机制,而时至战国,为了让国家迅速强大升卦变为师卦的解,诸侯国都实行强力行政手段,但常常功亏一篑,这是因为由上而下的行政手段见效快,时效短。而具有长期效果的,是精神上的榜样力量和经济上的激励手段,这是社会长久稳定运行的神经元。如果抛弃了这两方面,就称不上真正的智慧。

《道德经》卦的顺序而做的阐释,本章源自于《剥》

大迷,是谓眇要。

问:王本此句为:“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将甲本之“唯”写为“虽”,“眇要”写为“要妙”,如何分辨这种差别?

答:学界对这种差别几乎没有争议,认为“眇”即假“妙”,皆以王本为准。其实王本的“要妙”是错误的。本章是围绕《剥》卦而写的,《剥》卦的卦爻辞不是“不利”就是“凶”,盖因坚持错误思想所致。所以本章前面论述了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治理国家,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对“凶”的追溯上。“唯智乎?”这能算是智慧吗?为什么会采用不智慧的行为?是因为“大迷”。为什么在大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是因为思想观念出现了错误。“眇”,失去了一只眼睛,就是看不清方向,看不清问题的本质。“要”,要点。“是谓眇要”,这就是错误观念的要点所在。

【今译】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明显的足迹;善于表达的人,使人没有纰漏可以应对。专职于计数的,不会以木头的横截面制作筹策;精于关门的,即便不使用插销别人也打不开;会打结的,没有绳子捆绑也难以解开。

这就是文王始终坚持用鼓励精业者来制止人们欲望的方式,而且让他们居有定所,避免出现流离失所和遗弃财产。知道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明白了这里面的多重深意。

所以精于业技的人,要成为那些聪明人的榜样;不聪明的人,自然要为聪明人付出钱财。

不去表彰那些榜样,精业者不爱惜别人付给的钱财,这能算是有智慧的思想吗?

在大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这才是错误观念的要点所在。

(附王本)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下一篇: 《易经的智慧》系列丛书64种情境的应对方式
上一篇: 丘离兮风周线收官日,最后全天再收十字线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