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佚名 2023-10-22 14:03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蒙古军队

草原文明的游牧智慧

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信大家都会比较熟悉,在教科书和许多古文中都会涉及,但是说起草原,我们总是会快速的联想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坪,说起蒙古,我们总是会在脑海中浮现游牧民族大口喝羊奶酒的场面,对于草原我们会有很多期待,会幻想起着牧马驰骋,然而蒙古族的民风民俗100字左右,实际上的草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悠闲,与具有大量沃土的农耕文明相比,草原的地理环境要更加的严酷,也正因为环境的变化多端,造就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以及生机活力的民族。 实际的草原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是碧草连天,四季更替的季节性变化使草木枯荣,没有了食物来源的人们怎么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畜牧为生,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逐水草而居、季节性迁徙”的民族生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游牧民族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的适应性非常强,在每个地区都能快速地找到生存扎营的资源,这一点值得如今养尊处优的年轻人学习。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萨满教

在草原游牧民族中,萨满教是其信奉的最古老的的原始宗教,每个民族信仰的神灵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游牧民族也不例外,不得不说,游牧民族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因为游牧民族是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将大自然的哺育视作比生命更重要的信仰,同时也与大自然产生了互惠互利的和谐关系。山川、河流、苍狼、白鹿、飞鹰等都是游牧人民心中的神灵,除此之外,有两样东西是他们一生的崇拜,那就是长生天和火。游牧民族崇拜的长生天并不是渴望生命的长生不老,而是对“天”无穷尽的敬畏、对宇宙生生不灭的敬畏。火,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赖以生存的生活所需,但是游牧民族对火的崇拜是来自一个特别的神话故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一个关于开天辟地的伟大故事。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美丽神话打开文明开端

神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神,名叫麦德尔,她身跨白色神马自由地在蓝色的水面上策马奔驰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白马的强健有力的蹄子在清澈的水面上踏出层层的波澜,每当马蹄踏落再抬起的瞬间,都会有耀眼的点点火星在其后跟随。火星燃烧了,所到之处被燃成了灰烬,在水面上堆积起来蒙古族的民风民俗100字左右,蓝色的水面渐渐变成了越积越厚的灰,马蹄脚下的不再是轻柔流淌的海水,变成了坚实、无边无际的地面,大地显现在眼前,而水分因为在大火中被不断地蒸发,水汽在天空中凝结成朵朵云彩,其中某些点点的火星便飞上了天空变成了点点繁星。

在这个蒙古族的神话故事中,火是造就大地的“神物”,是神圣的,也因此对火神特别的崇敬。蒙古族将火视为生命、兴旺的象征,也当作是保护神,而祭火成了原始宗教信仰中有着严格仪式的一种遗俗。牧民们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盛装打扮点燃篝火,将祭品放入火堆,祈祷草盛畜旺的同时也表示对火神庇佑的感谢。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从当代的科学角度看神话故事,我们不禁带着些许的质疑眼光去审视其中的真与假,然而神秘的神话故事之所以能得以流传至今,不是因为它的“神”,而是因为从形形色色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的社会生活现象,从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文化的积淀,甚至有的还延续为当地的风俗习惯。正是因为对具有古老神话有千差万别的个人解读,才造就了如此丰富瑰丽、勾人心魄的地域特色。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起源

要探究真正意义上草原游牧民族的始源,还得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考究。在考古发掘中,推测游牧民族的诞生时间应该不会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翻查史书可发现,最早有记载的游牧民族诞生于公元前世纪中叶,同时还记录了所在地区——阿尔泰山以西,此前被称作斯基泰人,在史书我们还发现游牧民族的统一在元朝。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匈奴人

关于游牧民族的始源,到现今还没有一个大一统的说法,各界专家对此是各执己见的,而讨论的中心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驯化论,另一方面是游牧农耕并立论,无论是坚持哪一类的论点,我们都不可否认其中最本质的特征,那就是游牧民族的民族文化。在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游牧民族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姿态都是粗犷的,因此很多研究学者会将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明”二字相分离,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虽然历史记载中游牧民族多为粗野派蒙古族的民风民俗100字左右,例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组成,但是人会老去,草会枯竭,就连历史文明也会在时间长沙中被淹没,在战争和迁徙后,不少派别都分崩瓦解,而有一部分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中被逐渐同化,虽然仍有保持着本土民族的习俗和习惯,但是在其中也能窥见一丝汉族的文化内蕴。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懂得移居别处,后多以狩猎为生

某种程度上战争是文明的催化剂

草原之火,燃起民族之火

农耕文明果腹了人们,海洋文明滋养了大地,同样的,草原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也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战争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游牧民族的步步逼紧,才是秦朝从部落制改变为半部落制半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形态。如果说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是人文价值的相互抵抗,那从现代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接受这种与传统有别的特别文化,并且感谢这些冲突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在认识到草原民族对大自然的环境影响之外,还应明白在自然变迁的背后关于不同文明的冲突与相融对人类文化的极大推动力,我们不能忽视事件背后根本的本质,更不能因为游牧民族曾经的杀戮就抹杀民族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下一篇: (民族政策法规)各民族团结了解多少?(值得收藏)
上一篇: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我印象最深刻的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