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华: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

佚名 2024-01-27 21:04

高思华: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高思华先生在第六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探究了阴阳及五行学说的形成过程,并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学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的形成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阴阳的概念在周初就形成了。最早所说的“阴”与“阳”只是一个日常的“明”与“暗”的相对概念,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叫“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叫“阴”。

随着人们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五行与中医学,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地扩展,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明与暗、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相对属性的内涵。

进而,古人又发现天地自然的变化具有对立统一性。于是,人们就把具有相对属性的四季往来、昼夜更替及其与之相应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用阴阳来进一步抽象和升华,阴阳也就逐渐变成了“有名而无形”的哲学概念,而且具有了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的基本规律,并用之于解释自然界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高思华: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阴阳学说就这样形成了。

阴阳学说就是总结天地四时与昼夜寒暑的运转规律而抽象形成的,阴阳之理就是天地自然变化之理,天地四时的循环往复规律就是阴阳基本法则的由来。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与天地共存而恒久不变的。

五行学说的形成

五行学说是在阴阳学说形成的同时,古人总结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燥)、冬寒的气候运转变化的规律和与之相应的春生、夏长、长夏花、秋收、冬藏的物候变化的规律抽象升华而形成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

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天体的不断运动造就了天地阴阳的不断变化,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往来运转和风、热、暑、湿、燥、寒的偏盛偏衰。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外在条件,没有六气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万物的生化,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

六气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具有一个自稳调节的规律,自然界万物感六气而生化,亦同样随六气的盛衰而盛衰,与天地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

为了探索自然界中万物的生化规律,古人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物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升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总结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万物生化与气候变化相互关联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形成的,形成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一种世界观、一种学说。

它继承了古人在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古人从天体运动、天地相互感召来认识气候的变化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以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整体恒动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以自然变化规律来分析探讨具体事物的内部变化规律的基本思维模式。

以自然之理来探讨处于自然界之中具体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方法。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中所揭示的人体是一个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关联的系统,而人体小系统又与天地大系统服从于同一规律。

从天地人一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观点的科学性,随着现代生物钟学说、生物全息规律、系统论的发现和医学气象学、医学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发现而逐渐被证实阴阳五行与中医学高思华: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而且所倡导的因时、因地、因人而辨证论治的诊断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下一篇: (李向东)阴阳五行学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上一篇: 《修仙小说经典语录》2016年10月21日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