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

佚名 2024-04-22 15:06

“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是观卦

这一篇讲观卦。临卦是身临其境,身临其境很容易当局者迷,观卦是旁观者清。临卦整体是很好的观卦卦辞主要讲什么,不要被卦辞的“至于八月有凶”吓到了,那不是真的“凶”,是说注意着点,不要看着环境这么好就懈怠了,现在日子是好过,如果到要验收成果(也就是观卦)的时候,没东西出来,那就有“凶”了。临卦要当心和警惕的是“人性的弱点”。在人性来说,任何组织或个人,一旦当权,就很容易变成权利的奴隶。所以需要把他的行为放出来,给大家看,接受监督,这就是观。

御座前的雚[guàn]鸟

繁体的“觀”字,左边是“雚[guàn]”,右边是“見”。“雚”,是一种形似白鹤的水鸟,这种鸟腿长、脖子长,象征高瞻远瞩,明察秋毫。古代皇帝的御座前就设有这种“白鹳”形象,出处就是繁体的观字。只是后来的人错把“白雚”当成了“仙鹤”,扯到长寿、养生的那一套去了,这是谬误。

“观自在”,是向内观

佛家有“观世音菩萨”,观察体察世间一切苦难的声音,就叫“观世音”,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靠的就是“观”。佛讲的观,不止用肉眼,还得用心眼,不止向外看,还要往内看,对外和对内,都叫“观”。“观世音菩萨”也叫“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向内观的功夫,向内观比往外看,更重要、更难。

观卦非常重要,没有观,就没有易经的诞生。在《系辞传》里讲得很清楚,易经的起源,就来自“观”的功夫。《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画卦

包牺氏就是伏羲氏,这是讲伏羲画卦的过程。伏羲氏是怎么治理天下的呢?仰头观察天体运动的规律,俯首查看大地的生长规则,观察鸟兽的形状和不同地理位置间的关系。从自己的身体取象、从外面观察到的事物取象,这才创造出了八卦。用八卦,来通达神明的德性,比类万物的情状。“神明”是一个代词,代指宇宙万物的本体。伏羲画卦,是从实际的唯物主义出发,所作即所观,哪来的“迷信”呢?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源自这里。伏羲氏把他看到、观察到的现象,用八个抽象的符号做代表记录了下来,就叫“八卦”。然后看得懂的人就可以“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按照卦象揭示的规则做事,就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个逻辑是连贯的。

跟观相关的系辞传里还有一段观卦卦辞主要讲什么,在《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易经从卦象、到卦辞、到爻,都有“观”的功夫

在这里,圣人就不是单指某个人了,通指伏羲、周文王、孔子等,为易做了巨大贡献的人。圣人有感于天地规则的深奥精妙,想用一个东西来比喻和形容,借此象征事物最原本的那个状态,这个形容的东西就叫“象”。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观察其融会变通的内在原理,用典和礼把它规范下来,典就是书,礼是行为。用“系辞”来判断它的吉凶,这个就叫“爻”。我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用白话文直译经典是个错误,这两段还是用差不多直译的方式来讲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两段话本身比较简单,了解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果要一个一个字讲,可能这一篇都过去了。二是,摘录这两段的主要原因旨在说明,易经从卦象、到卦辞、到爻,都有“观”的功夫,是为了强调“观”的重要性。

用观到的东西造福世人,才算功德

讲一下“观”和“看”的差别,看,更多的是用眼,观,更多的是用心。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叫见,就是我看见了一个什么东西,这种大概率都是看见了就过了,并没有深究。比如看书,光看其实是没用的,留不下来里面的知识和智慧,看过就没了。《弟子规》里有讲读书法,不是看书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信”,是“确实、真的”。读好书的办法,确实要心到、眼到、口到;真的要心到、眼到、口到。心里仔细琢磨书文的含义,眼睛认会文字,嘴巴要读出声,光记下来,不会说,不会写,也是没用的。同时不要三心二意好高骛远,一点一点来,这个没搞懂不要去想着别的。心到、眼到、口到,这是观的功夫。用眼观看,用心体察,最后看到的东西,经过沉淀,就是认知、就是经验、就是智慧。把这些沉淀下来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是“观”对人的贡献。光看不说,不表达,那也没有意义。自己懂了,还要扩散出去,用自己观到的东西造福世人,才算功德。

谛听

《说文解字》:“观,谛[dì]视也。”既要看,也要听,这才叫观。传说地藏菩萨有一只通灵神兽,叫谛听。可以通过听,来辨别世间万物。谛听有观卦一半的功夫。“谛视”,不是一般的看,是深入的观,穿透外面的表象观卦卦辞主要讲什么,直指事物的核心。观卦,教给我们的是一套看事物直指本质的方法论,要不要好好研究,各位自己判断了。

观卦卦辞:

观:盥[guàn]而不荐,有孚顒[yóng]若。

“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

古代祭祀

“盥”是洗手洗脸用的器皿,盥洗,泛指梳洗。“荐”是祭祀的那个动作,在豫卦《大象传》讲过:“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豫卦大象传解读可以参看:易经详解第39篇—豫卦是为可能存在的冲突提前做准备)。下对上、人对天叫“荐”。古人祭祀之前要斋戒沐浴,那个就叫“盥”。还得准备祭祀用的祭品,通常大祭用的是三牲,就是牛、羊、猪。用祭品作为媒介,把自己虔诚的心意通过这种媒介和祭祀的仪式感,荐之于上,希望被祭祀的对象可以感知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崇尚的是“君权神授”,因为神是“阴阳不测”的,是捉摸不定的,是天道的代名词。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和氏璧上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打造成传国玉玺。“受命于天”就是“君权神授”的一种具体体现,君主称天子,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祭祀是天人关系的互动,也是今人与已故先人的互动。那个仪式感和庄重感是很强的,所有步骤都有固定的程式,非常地虔诚肃穆。在宗教仪式来讲,也是这样。

有孚颙若

“盥而不荐”,斋戒沐浴好了,手也洗干净了,可是“不荐”,不献祭品了。这是什么意思?要跟后面“有孚颙[yóng]若”连在一起,才好理解。“有孚”,“孚”是信望爱,诚心诚意诚信的真情流露产生的磁场感应,那个就叫“孚”,“有孚”就是有这个东西。头大就叫“颙”,引申为大的样子,一个很大的东西立在那里,人往上看,不自觉地就会产生仰慕之情,这个就叫“颙”。“若”,是“像...这个样子”。祭祀前先沐浴盥洗,“不荐”,不是不献祭品了,是还没到进献祭品的阶段,主祭人表现出来的那个诚敬肃穆的“有孚”的样子,就已经感染了所有人。“盥”是祭祀前的准备过程;“荐”是很具体敬献祭品的那个动作;“有孚”是主祭人的流露出来磁场感应;“颙”是别人此刻的感觉,那是一种庄重肃穆的发自内心的敬仰,这个敬仰既是对被祭祀的对象,也是对主祭人,主祭人是沟通先人与今人的桥梁。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我们看佛像、神像,都有那种崇高肃穆的感觉。看一些伟人的象,也是如此。内心会觉得人家怎么那么伟大、那么高尚,那么厉害呢。会不自觉地见贤思齐,想要向他学习,成为跟他一样的人。这是“慎终追远”产生的“民德归厚”的作用。

“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

佛前一炷香

“盥”,这个准备的动作特别重要,在准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完成了精神的传承和教化。我们去寺庙拜佛总会烧香,“佛前一炷香”,那是佛真的可以受用到吗?我看不见得。它更多的是表达虔诚心意的一种方式,心诚则灵。到现在变味了,有不少千年古刹,把敬香搞成了商业,也有很多人乐于一掷千金买每年的“头香”,这个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如果豪掷千金买的香火真的有用,那佛岂不是在受贿么?这样的佛,还拜他干什么呢。这个显然偏离了“烧香”的本意。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tè],圣人以神道设教[jiāo],而天下服矣。

观卦卦象

观卦的卦象,是风地观,上卦是巽下卦是坤,第五、第六爻为阳爻,其他为阴爻。“大观在上”,巽为风,风在上面一吹,草木往下伏,风吹草低见牛羊,平常看不见的东西都冒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画面。

大观园

“大观”,《红楼梦》里的园子就叫大观园,《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大观园里发生的事,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切都发生在那里,以小说的方式记录下来,供人们“观”,观不尽道不完,后来甚至衍生出一种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红学”就是以第三视角来观临,体察故事里人物命运的走向,以及事件发生的合理性、必然性。

以爻位来看,“大观”指上面的两个阳爻,主要指九五爻。九五是“飞龙在天”的位置,上九是“亢龙有悔”的位置,这两个爻位置都很高,一个高得恰到好处,一个高过了头。下面往上观,更多的是效法“恰到好处的九五”,不是“高处不胜寒的上九”。

信徒受众

“顺而巽”,下卦是坤,就是那个往上观的芸芸众生,在宗教来讲,就是信徒受众。他往上观,看到九五爻这么高,这么伟大,就学习、效法他们的品德,这就叫“顺”。“而”是“能够”。“巽,入也”,这是《说卦传》对巽卦的精准概括。巽卦的“入”,在观卦来讲,是“榜样的力量”,那个吹下来的风,就是“榜样的精神”,这个精神无孔不入的灌向世间。民众仰观到这种崇高的精神,受到感染、感召,就学习、效法他的品德。这里需要注意一下,观卦和乾卦一样,同样需要深刻理解“飞龙在天”和“亢龙有悔”之间的差别,“亢龙有悔”虽然也有一定的内涵,但毕竟是个极端,只有少数人愿意跟着他这么干。“飞龙在天”不一样,那是又中又正的,这才是民众仰慕的圣贤风范。

“中正以观天下”,这个就讲得很明确了,直接点出了观卦的主爻,“中正”当然指九五。九五爻是君,这一爻阳居阳位,在上卦中间,得中、得正、得时、得势、得位。九五在被下面“观”的同时,他自己也是要“观”的,他“观”什么呢?上观天道,下观民情,内观本心。这个就叫“中正以观天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接下来,“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把卦辞重复了一遍,在卦辞后面加了五个字:“下观而化也”。“下”当然指下卦的坤,“而”还是“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叫“化”,那是巽卦“入”的功夫。大家受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的精神感召,仰观这个被仰望的对象,思想、行为、志向,无限向他靠拢,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力争上游。并且这个效法化育的过程,一点都不激烈,很平实,不知不觉,就像夜晚的风,在大家都看不见的时候,就完成了“润物”。

四时不忒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tè]”,“而四时不忒”,在豫卦彖传出现过,“不忒”,就是不变。豫卦彖传:“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可以精准到零误差的程度,人观察这个现象、总结经验,就可以顺应规律行事,达到像日月运行、寒来暑往那样的零误差。“四时不忒”,只在豫卦和观卦里出现,两个地方都是这个意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观天之神道”,“神道”,这两个字被玩坏了。古代统治者,把它开发成了愚弄民众的工具,连累孔子也被骂得很惨。《论语》里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这句话,很多人骂孔子,说他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做愚民的帮凶。这个显然是误会,误会有两处:一是断句断错了,二是有断章取义。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文章、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到汉朝才出现“句读”。“句读”,是把语意已经完了的比较大的停顿叫“句”,把语意没完的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叫“读”。到了宋朝,开始使用“圈点”,“圈点”,相当于现在的句号和逗号。之后,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新文学、推广白话文,才开始使用完整的标点符号。《论语》里这句话完整的上下文和断句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本意大致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得抓好。如果民众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民众不懂这些,就要去教化,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老夫子被冤枉了这么多年,这里出现了相关性,就顺带提一下,以期为恢复国学经典的本来面目做点贡献。

“这个人真神了”

“神”,在这主要当动词用,还带一点形容词的词意。“观天之神道”,就是观察天地宇宙神奇、玄妙的运行规律,并把他伸张、表现、开发、彰显、呈现出来,以用于人事。“神”,是“伸张神奇玄妙的道”,我们现在经常会说,哎呀这个人真神了。他为啥这么神呢?因为他掌握了规律。从字形来看,“神”字左边是“示”,右边是“申”。“示”,是三角桌的形象,这个一般当供桌用,在上面摆上贡品,用来沟通天地和祖先。“申”,是在一块田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它很稳,脚下有根,可以长得很好。什么东西得到“申”了呢?左边的“示”,合在一块就叫“神”。

“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

如果非要给最原始的那个东西起个名字,勉强叫“道”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观察到的自然界运行的神妙的规律,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四时不忒”。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来暑往、二十四节气,都是“天之神道”的显现“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不忒”,没有误差。古人仰头观天,看到天的运行这么有规律,认为在它后面还有个看不见的东西在主宰,如果非要给这个东西取个名,就叫“道”。“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就是通过观察天,通过自然运行的展现出来的现象,贯通它后面那个隐藏着的,看不见的“道”。观,是要观“道”,不是观“天”。观天是方法,观道才是目的。

光自己懂还不行,得教大家都懂

“圣人以神道设教[jiāo],而天下服矣”。圣人泛指一切了解宇宙规律的人,也指易经的历代创作者。“神道”前面反复分析过了,是“伸张道”,是找到那个最原始的规律的源头。找到之后,把它应用到人世间,就是“设教[jiāo]”,不是“设教[jiào]”。光自己懂还不行,得教大家都懂,都懂了之后实践这个道,发现很好使,这样才能够打动人心,“而天下服矣”“当局者迷”是临卦,“旁观者清”,都很服气,天下就治理好了。“圣人以神道设教[jiāo]”,这个地方很多误读,不是读第四声,是读第一声。如果读成“神道设教[jiào]”,就变成了封建、愚昧的那一套东西。“教[jiāo]”,是蒙卦的思想。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那是造就圣贤的伟大功业,也是“圣人”当仁不让的事业。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jiāo]。

天子巡狩

观卦上巽下坤,“风行地上”是它的卦象。“先王”,指当时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周天子”。这是易经里第三次出现,前两次在比卦和豫卦的《大象传》。“以省方”,“以”是动词,表示目的,“省”是反省、反观,“方”是地方。当时有个专门的词,叫“巡狩”,巡狩不是打猎,专指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巡狩”就是“先王以省方”。

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观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土,加一块就是“风土”,不同的“风土”有不同的人情,就叫“风土人情”。“省方”,上面下来观,观的就是不同的风土民情。如果一个政策不适合当地的情况,就不能算一个好政策。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自治区、自治州,直辖市,原因就在这里,那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治理。

徐霞客的理想——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

现在各种交通工具都有,“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到哪都很方便。以前可不是,平民百姓,从南方到北方要走几年。领导者如果不下来看,是了解不到实际情况的。“观民”,观的对象是民,不到民间,怎么观?“省方”是为了“观民”,“观民”是为了“设教”。亲临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出最有效、最合适当地的政策,才能治理好天下。商业经营也是一样,“省方”就是了解各地不同的市场需求以及环境,“设教”就是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环境提供不同的产品服务。

下一篇:暂无
上一篇: 周易卦爻辞:道是自然规律本体德是道在人的身体表现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