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佚名 2024-03-08 14:06

传统民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04文化长廊内容提要:传统民俗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精髓和代表,也是现阶段提升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本文以河北为例,论述了传统民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形式的同时要积极开掘其精神内涵,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为传统民俗形式的开展提供“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燕赵文化文化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还处于初级阶段。据新华网2013月23日消息,根据同济大学通过对全国性样本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2012年-2013年度我国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指数为0.389%,这意味着超过六成的社会公众精神文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二元体制不仅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也使得城乡文化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该《决定》提出要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同时该《决定》还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文化学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而产生。习俗是一种文化,传统习俗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惯例性的行为方式,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和生命意识,是中华民族文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机制,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广泛开发和推进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满足农民释放生命激情的需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交往共在的需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而且能够让农民找到生命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只有因借传统民俗文化,才能使农村文化得到提升,从而与强势的城市文化形成平等对话的态势,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特征和意义——以河北为例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一直与土地密不可分。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土地生产的固着性和不可移动性,使农民产生了对土地的眷恋,并且使血缘关系长期存在,成为一种血缘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稳定性。传统民俗文化多表现为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包括集体仪式、个人行为、社会风气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04文化长廊民间艺术形式(如形式多样的各种地方剧种等)。文化学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是客观的实在,这种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类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提供某种选择上的可能,因而地理环境是决定民俗文化走向的重要因素。以河北为例,今日行政区划所辖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历史中的燕赵区域。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作为燕赵大地的河北,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接大河,北枕燕山,地理环境自古如斯。东海之阔,黄河之动,太行燕山之雄奇厚重,塑造了河北人民质朴厚道的民风,木讷爽快的民气,重义任侠的民性和勤奋耐劳而不精明的民智。以燕赵文化为精神符号的河北民俗文化呈现出分布广泛、形式种类丰富多样的特点。诸如闻名国内的沧州武术、技艺精湛的吴桥杂技、欢快诙谐的昌黎地秧歌等一大批民间基础雄厚、流传范围广泛的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保护和推广。

二、传统民俗文化来促进和提升农村文化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第一传统民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注重保护传统民俗的形式,还要积极开掘其精神内涵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继承与变革、形式与内容、科学与信仰等多重矛盾。我们在保护和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强调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各种仪式、节庆及民间艺术品的制作过程等)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文化内核和精神实质的发掘。例如在河北磁州西部山区,至今还保留并传承着姑娘们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过乞巧节的风俗,即所谓“磁州女乞巧二月二”。对于乞巧节的开发和保护,一方面要保护和丰富姑娘们共同野餐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要发掘这一风俗中体现出来的教人热爱劳动、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推崇姑娘们以心灵手巧为骄傲的淳朴民风。还有井陉拉花遍地扭,它属于北方秧歌,其形成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紧密相连。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一说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有说因舞蹈中的女可度最高。在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日子里,还能苦中作乐地扭起来,拉花所传递出的乐观豁达可见一斑。类似于此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有待发掘,例如,邯郸西部城乡居民的元宵节荡秋千的习俗,张家口地区流行的“六月初六姑姑节”等。

虽然这些民俗活动的流传范围小,但是在当地的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却很健康积极,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保护和推广。第二,谨防“现代化”破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土传统民俗文化扎根于乡土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使得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很多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载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例如已有460多年历史的蔚县“拜登山”传统民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它源于民间祭祀中的火神敬拜,后来又融入了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元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历史久远的民间祭祀形式已经越来越少,仅在上苏庄村能看到这种原汁原味的活动了。其实,从后现代主义中的“返魅”视角来看,很多民俗活动实际上蕴含了人对自然和未知力量的尊重和敬畏。我们应从更多元和长远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祭祀礼仪类的民俗活动,“原生态”地保护其形式和精神内核。第三,为传统民俗文化创建“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同济大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阶段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最为期待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关的内容”的调查中,“找到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或健身娱乐设施”位列榜首,成为当前社会公众最为期待的公共文化需求。许多文化含义丰富的节日、礼仪等活动指导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事一些特定的事情。

城乡文化一体化过程中,要开辟出适于传统民俗活动的空间,并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让城乡居民乐于和悦于参与到集体的交流和互动中。例如有300年历史的井陉十二年一度“马火节”、新乐伏羲祭典、种类繁多的正定民间花会、冀中地区的赶年集等传统民俗集体活动,只有因借一定的“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才能实现和完成。结语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和演变后,能够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开发、保护和推广这些文化,不仅能提升农村文化水 平,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还能增强整个社会的内 聚力,有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参考文献】 蒋建国.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J]. 求是, 2011(23). 民俗研究,2004(04):31-44 费孝通.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 题,课题编号) (作者单位:1. 河北大学;2、3 河北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

下一篇: 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出版跟风成长《甩辽河儿》
上一篇: 湖南民俗文化,你有听说过多少?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