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生命体的道化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

佚名 2024-03-26 09:09

南怀瑾老师:生命体的道化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

人活一口气。生命体的阴阳,是其一气消长、升降的变化。人生命旺衰皆由气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虽然深藏于体内,但其象,却表现于色、脉,因此,审气则要先察色按脉,色枯则气衰,色正则气荣。

人体的阴阳的消长,是人体一气的五行。一元生命体的阴阳气能够随天地人三才之道进行消长的周期变化,阳极了能阴,阴极了还能阳,阴阳能够交通,就是周行。一元生命体能够持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能够持续地进行新陈代谢,就是不殆,“周行而不殆”之谓道化!

《史记·礼书》: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这些解释中,我们看见“文”的含义是生命体的形而上。“文”与生存环境提供的物质、能量,构成形而下统一体,即为生命体。生命体能够随天、地,随季节变化的而显现不同的象,把自性宣发出来。生命体的“文”含有其生长生活信息,生殖遗传信息。生命体生化的进程,生活轨迹就是其道化的过程。生命体的道化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既与生命体的先天种性,元的性、质因素有关,即与先天之本有关,与来自父母的遗传信息有关;也有后天所得到,天的因素光照、四时寒暖有关,与地的因素地能够提供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有关,还与物自身获得这些的能量、物质的能力有关。寒、暑、燥、湿、风、火,在天为玄,天玄而之;在人为道,人识天玄与之生命体的文化的关系,就能够明白生命体是如何在地为化。生命体化生其五味,生命体的化生有多有少,气味有厚有薄,先天之“文”本与后天“物质能量”之本合而成就本体,本草,本木物之性味,神农本草讲的就是草所本的性味。太一是世界的自性存在,一物,一个生命体的文理结合后,共同归向于太一,即在天地太一自性之道之上,再加上一物自性文、理的宣发。

五是能量与物质的运动,是形精之动,是六气产生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对天地之道来说,是天道变化,天有五行御五位,天道变化引起的地及地载万物接受到的天体辐射能,出现消长周期变化的能量运动。地道变化,地载万物,地球上生命体化生化成的藏精之味,是由个性素质“文”,基因,生殖遗传信息,地域经纬高下,天道元会运世辐射能变化,对一元生命体的阴阳气的消长变化产生影响变化,“玄之又玄”地有五行,化五味,他们共同决定制约其载生命体的化味偏性及厚薄,是三才知道共同演绎的结果。

对生命体来说,是生命体摄入的水谷精微,生命体化成的精,五脏藏的精,是能够起亟,用来化气的精。人有五脏,化五气,五脏藏精化气,移精变气,是一元生命体阴阳气机升降周期变化能够进行的能量与物质基础。人的个体素质,人在天地间所处的位置,人摄入的饮食五味,人的情志,季节,天道周期的元会运世,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五脏藏精化气能力,决定一个人气血津液的生成,布散,消耗的状态。而这些都会表现在气色上,脉象上,邪气客于哪一经,哪一腑,哪一脏,相应的部位就出现相应病证的症候群。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人体五脏的移精变气,是人道化的过程,也是人的生病的原因,还是治病的根本,更是养生的法门。

岐伯曰:五运乘阴阳而变迁;五脏因阴阳而变动。五运乘阴阳而变迁。“万物负阴而抱阳”,因而所有生命体都是有阴阳的形器,器者生化之宇,只要生命体活着进行生化,阴阳就得是运动的。阴阳是一元生命体的气机升降的自然运动,但是这个运动得受天地之道的影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受饮食五味的影响,也受人自身情志变化的影响,更受本人文、基因、性的制约。阴阳气机升降正常的人,气血脉动是随天地之道阴阳变动而相合,随四季自然五行王气的变迁而表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所谓天人合一。

色象、脉象之气非天道五运六气之气,乃一元个体之阴阳气的显现。正常人体五行的旺相随天地五运六气的旺相而旺相。非正常的人体的五行旺相阴阳五行功能,病患的五行的旺相,就并非随天地五运六气的旺相而旺相了,出现非其时的脉象,气色。扁鹊脉象有三种:王脉象,平脉象,和病脉象。

岐伯曰:人之阴阳与天地相合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未尝异也。

五运之会,以司六气。五运之会,就是五运更替加临到有生命活力的一元生命体,一元生命体的阴阳升降运动就有三阴三阳六种状态,就是六,是五与一相合,一六共宗。五行加临生命体,是五加一,生命体阴阳的气机就有十二长生之变化。这个会,是有不同时间单位长度,如时、日、旬、月、季、年等的气运嵌套叠加。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此王脉之治分三阴三阳脉象。

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各王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先生回答说:冬至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厥冷的阴气就要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即开始派生阳气了。所以一年中的第一个甲子时段,就是由厥阴阴气派生出来的少阳之气当令;到了第二个甲子时段,由于少阳之气渐长变成阳明之气,因此这段时间就由阳明之气当令;到了第三个甲子,由于阳明之气渐长,变成太阳之气,因此这段时间就由太阳之气当令;到了第四个甲子,由于太阳之气又要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即开始派生阴气,所以这段时间就由太阳之气派生出来的少阴之气当令;到了第五个甲子,少阴之气渐盛变成太阴之气,因此这段时间就由太阴之气当令;到了第六个甲子,阴气达到最盛,就是厥阴之气,因此这段时间就由厥阴之气当令。每一经经气当令的时间各位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就成为一年。这就是三阴三阳之气当令时日的大概情况。

中医的三阴三阳是象数的根本,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的象数体系,此六经是统摄所有生命体阴阳活动概念的体系方法,其模型构架在《易经》六爻卦中。在脉象研究中也是这样运用的,不管病有多少种,是外感还是内伤,气血、津液的阴阳变化都表现为三阴三阳六种脉象。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营气卫气随着少阳火气而运行,起于平旦太阳时,此少阳脉旺,至少阳哺时而止,乃“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也,太阴脉始旺也,为阳时长阴时短。所谓“重阳”即日中阳明时太阳脉旺也。所谓“重阴”即太阴昏时亥至丑,太阴脉旺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耶?将病脉耶?

此六种脉象,是正常人的脉象,还是病人的脉象?

然:皆王脉也:先生回答说:这六种脉象都是与时令相适应的正常脉象,不是病脉。

五脏因阴阳而变动。六气之变,以害五脏。

临床诊脉,若脏腑之气在脉象上,不与相应的季节相合,就说明这个脏腑产生了病变。就应当依据脉象阴阳变化分析病情,实施治疗。

五运六气不以数推,以象谓。

阴阳五行首先是中国古圣人内修的成果,是中医、中药的成果,是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的表现,是常识。物候、气候、天道、地理首先是与人的关系,是人如何长身、尽天年的客观需求;然后才是物候、气候、天道、地理与植物、动物、粮食、牲畜等有关财物生产的关系,是生存与富有的关系。没有生存,富有无以寄托,富有等于零;没有合适的生存条件,物质基础,活得就很艰难,人就没有幸福感;一个富人,一生受病痛折磨,就是尽了天年,也难言是福。

中医的色脉之法就是源自人体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生理病理的常识,有客观的、明确的、可以辨识的生理病理现象与相应的阴阳五行属性类别对应,因而能够探求出人生病的根本原因,可以使诊断不出过失,这是治病就不会出过错的必要前提。

《黄帝内经》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难经》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南怀瑾老师:生命体的道化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着,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阴阳五行功能,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阴阳五行功能,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南怀瑾老师:生命体的道化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这些都有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与阴阳五行的关联与分属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历史,远在目前学界认定以战国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理论出现之前,中医可能才是阴阳五行理论的鼻祖。

人不病,平人,健康的人,和颜悦色,《伤寒论》讲的“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皮肤润泽,骨肉相和,呼、吸均匀是人的健康态,常态,道化的状态,人的“文”、性、基因、素成形成质的化生化成过程与内外环境相宜的状态,率性的状态,元亨的状态。人一旦生病,气血运行就会失常,离经叛道,就表现出病色,病脉。是中医望诊,脉诊的客观依据,原理所在。

脉乃气血之先见,其变化“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人的肝自病,就会出现面部的颜色变成青色的状况;肝病犯到心脏,心脏生病了,面部的颜色就会变成红色,赤色;肝病犯到脾脏,乘脾,面部的颜色就会变成黄色,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肝病犯到肺脏,横克,面部颜色就变成白色了;肝病犯肾,逆克,面部颜色就会变成黑色。这应该是阴阳五行五色变化的本源,不神秘,不玄奥,更不是迷信,是常识而已。

这些变化都是人这个一元太极的易象,是人的生命现象,是真情,是真象,是人的个体素质,基因,生殖遗传信息,所谓“文”的化与其生存环境“运”的化共同演绎的结果,有了判断的规则,再有了客观的病象、脉象的证明,判定一个人的文化与地宜的关系,宜与不宜,有没有脱离道化,给出吉还是凶,断生断死也不是什么难事。

下一篇: 中医的理论框架是阴阳五行理论吗?中医理论的作用
上一篇: 无极生太极之五种属性过于强盛会侵袭被克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