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佚名 2023-06-24 15:07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问:易经是讲道的吗?是道家的道,还是科学规律的道?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问者:麦田

李守力按:

《易经》的“道”,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三者之间的“道”本来没有区别,学者们非要把它们区别开。设想当时,孔子见老子,谈“道”时从来就是处于同一语境,从没有说是《易经》里的“道”,还是其他学派的“道”。战国诸子时期也是如此。

道,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并非遥不可及。中华民族是求道修道的民族,《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所以我中华又称为神州大地。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道是基于生命又超越生命,基于万物又超越万物。

很多人特别关注《易经》和道的实际应用。西方人修道的主要形式是学习《圣经》,从来没有人问《圣经》有什么实际应用。中国古代也从来没有人关注《论语》的实际应用。经典是人类本性的学问,它的应用遍布一切处。道犹如清新的空气,你的生命永远离不开它,过去我们从来不去考虑空气的应用。

任何人都有道,《庄子》说“盗亦有道”,一个坏人所以能活在世上,说明他还有道。无道一定灭亡。因为道就是生命,《老子》说“天有好生之德”,《易传》说“生生之谓易”。

能应用的是“术”。《庄子·天下篇》提出道术和方术。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译文:

天下搞学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顶峰。古代所谓的道述,究意在哪里?回答说:“无所不在。”问:“神由何而降?明从何而生?”回答说:“神圣自有其由来,王业自有其成因易经17卦随卦的哲理,都渊源于一。”

不离根本,称为天人。

不离精纯,称为神人。

不离本真,称为至人。

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够预示变化,称为圣人。

以仁布施恩惠,以义作为道理,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慈爱,称为君子。

以法律为尺度,以名号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考核来判断,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此为序列;

以事耕、织、工、商为常务,以衣食为主旨,生产储藏,老弱孤寡,皆有所养,这是民的常理。

原文: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译文:

古代的圣人是很完备的啊!合于神明,效法自然,养育万物,泽及百姓,以天道为根本,以法度为末节,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无论小大精粗,其作用无所不在。

古时候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很多还保存在传世的史书中。

保存《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一带的学者和缙绅先生们大都知晓。《诗》用来表达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乐》用来调和,《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其散布于天下、设立于中国的,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李守力按:庄子说,诸子百家理论的源头是战国之前的历代文献,主要是官方整理的六经系统,而六经系统被儒家所继承,所以儒家本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从这里看,儒家的六经文献是诸子理论的主要来源。)

天下大乱,贤王不显,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譬如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犹如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都是孤陋寡闻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之理易经17卦随卦的哲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很少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神明之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所割裂!

问:最近对《易经》上经原文进行注音,主要是对疑难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进行读音标注。想请老师讲一下造字法(假借,指示,象形…)以及易经中文字读音的标定原则。

提问者:南山

李守力按:

汉字的读音,有上古音、中古音、下古音,有方言,还有现代普通话。方言中有古音。所以方言也是宝贵的汉语文化。《易经》经文成于西周,属于上古音时期,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易传》成书于春秋,也属于上古音时期,文字是金文和大篆。《尔雅》《说文》是针对六经经传的辞典。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由于文字的变迁,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争。战国时期小篆是象形古文字的终结,隶书是改象形为笔划的新文字的开始。这也意味着象思维的退化,导致汉代人对《易经》象数的破译存在很多的错误,到汉末三国时期王弼以义理辟之,史称“王弼扫象”。

秦始皇是历史上最专制的帝王,他用武力统一了六国,但是他和李斯的用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的法令却实行不下去,隶书的快速书写特征把小篆淘汰了。这说明民众的业力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任何强权在民众的业力洪流面前都会无济于事。

东汉以后,费直古文《易经》成为主流,费直的古文可能介于金文、大篆、小篆之间,总之是象形文字阶段。而许慎《说文》是基于小篆的,所以是《易经》训诂的必备参考书。传本《易经》就是古文《易经》。

今人学习《周易》,很难回到古文和上古音了,但是研究《周易》必须回到古文训诂。至于读音,一般是用现代读音。也可以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宋朱熹《周易本义》标定的读音。

1.论噬嗑卦读音

噬嗑:读shìhé。嗑,在普通话读kè。

(1)《序卦传》:“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2)《说文》:“多言也。从口盍聲。讀若甲(ga)。候榼切。”(山东话:“家”读“噶”)

(3)陆德明《经典释文》:

《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

噬(市制反,齧[niè]也。)

嗑(胡臘反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合也。)[hā](山东话:“喝水”读“哈水”)

(4)朱子《周易本义》:

噬,市利反。嗑,胡腊反[hā]。噬,啮也。嗑,合也。物有间者,啮而合之也。

2.论奇字“无”

《周易》的“无”字不是“無”字。无,《说文》“

,亡也。奇字无通

。通于元者,虚无道也。”晋·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为有無之無。《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無,惟《易》、《周礼》尽用无。”

可见“无”是“亡”、“

”、“橆”“無”字的古文。奇字“无”字是由“天”字和“元”字演变而来:“通于元者,虚无道也”,将“元”字往上一捅就是“无”字,元者始也,会意为开始之前就是“无”。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是按古代地图即后天八卦的方位易经17卦随卦的哲理,天倾西北,日没于西北,所以“天”字的右下角(即西北角)屈曲而成“无”字。《周易》《周礼》为保留古制,故不用后来的篆书“橆”、隶书、楷书“無”,而用古文字“无”,以表达古义。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传本《老子》中的无写作“無”,而出土帛书《老子》却写作“无”,这可能是受了《易经》的影响。

出处: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3.论“天”字、“道”字

(1)刑天

《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山海经》刑天插图

袁珂《山海经校注》说:形天,即刑天。刑天是炎帝之臣。天,甲骨文、金文,大字上突出的一即人首,义为颠为顶,刑天即断首之意。刑天,初本无名,断首之后,始名之为“刑天”。无头的刑天依然活着,故又称为“无首之民”(郭璞注)。

《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章太炎《小学答问》:“天即颠耳。颠为顶,亦为额。”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天》:“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故“天”的古义是指人的头。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周易》睽卦六三爻辞“其人天且劓[yì]”,是说那人受过黥额、割鼻的刑罚。“天”代指一种刑罚,即在头额上刺字涂墨,谓之剠刑。《释文》引马融注:“刺凿其额曰天。”《集解》引虞翻注:“黥额为天。”

按《连山易》《大象传》,八卦最初名称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按《说卦传》“乾为天、为首”,故“天为首”。

(2)“道”字

道,《说文》:“所行道也。从辵从

。一達謂之道。

,古文道从

寸。徒皓切〖注〗衟、

,亦古文道。”

“道”字,殷商甲骨文作“

”。从周至汉用“

”字,“

”作偏旁,而不用“

”。在卜辞中,“

”是“首领引导”之义,“

”则是指头部。

《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君、为首”。所以“道”字即是“天行”的会意,天行即道。文字学家不知《易》理,所以至今也弄不清楚“道”字的本义。

问题三: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对应的是一个大的时空,其中的每一爻又与大时空中的小时空相对应。老师说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是精细思维。做事把握不同的时空点,随机应变,则万事如意。”那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当下的生活处在哪个卦的时空点上?从而运用卦来指导我们。提问者:祐祐我心

李守力按:

你说的这个境界,2500年来没有几个人能达到。那是圣人用《易》的境界。《周易·系辞上传》有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我们的第一目标是君子境界,君子境界至少需要15年的修炼。然后在君子基础上在修炼30年,才有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就是孔子说的“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系辞上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初级层次是君子之道的“动则观其变”,当外界发生变化时,君子通过比附《周易》,以研究事物变化的动态规律。高级层次是“以动者尚其变”,这是人与天地万物的直接感通,无需占卜,“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下之至神”,荀子所谓“善易者不占”。

笔者在《周易》64卦的解读中,深刻体会到《周易》与天地的感应不可思议,宇宙大气的的确确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在流动,一切事物都在《周易》六十四卦大周期、小周期交互错综组成的链条中按部就班地运行。笔者的经验是,如果不处在某一卦的“值班时间”,你就难以破解这一卦的系辞真相,也就是圣人之意。

比照先儒对“《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的解读,自孔子之后,似乎唯有程颐理解“以动者尚其变”的境界。

无为法即道,故《文子·道原》引老子曰: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

《周易·系辞上传》: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问题四:既然已有先天八卦,为什么文王还要演后天八卦?提问者:晓刚

李守力按:

后天八卦非文王做,先天八卦也并非只有伏羲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这两个名词是易学名词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是易经名词。

干宝最先推定了《说卦传》的结构,但存在逻辑矛盾。陈抟、邵雍、朱熹等奠定了《说卦传》的先天、后天说,成为宋明理学基础之一。当然朱熹、张行成把后天八卦说成文王八卦是错误的。宋儒没有破译《说卦传》第四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的奥妙,更没有理清《说卦传》三、四、五、六章的基本逻辑结构。

从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种演变历经6500年前的伏羲王天下,5200年前的神农,4800年前的黄帝,4600年前的颛顼,到4300年前的大禹治水。

先天八卦有三个阶段:伏羲先天八卦、神农先天八卦、黄帝先天八卦;大洪水是先天与后天的分界(即分水岭),后天八卦有两个阶段。《易传》曰“参天两地”,我的书稿《周易诠释》恰是三卷,《周易密钥》恰是两卷。

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至少需要两天16个课时的时间。请参考:

《周易密钥》第5-11节 论先天八卦的演化以及向后天八卦的转变(2.3万字)

《周易密钥》第5-11节 《说卦传》顺逆之谜图说(0.7万字)

学习探索的前提是必须把《周易》古经64卦经文弄清楚,即《周易》的君子之道。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伏羲先天八卦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神农先天八卦

黄帝先天八卦(集安八卦、隆庆八卦)

尧舜时期的大洪水:

离日居下,暗无天日;

兑泽上移,洪水滔滔。

《清华简》后天八卦

大禹治水,离日归位

大禹《连山》后天八卦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问题五:现在有很多学习易经的同学认为可以借助纳甲、五行、干支、术数等汉代易家的办法解释《周易》和诠释卦象,请问老师这样旁通互证真的科学吗?经学与术学是否在修学上要清晰的厘定界限才行?

提问者:凌城

李守力按:

以汉代易学为代表的纳甲、飞伏、卦变、升降、旁通、之正、卦气、爻辰、五行、干支等繁琐的象数系统,属于古代自然科学体系。虽然汉代易学家(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极力用它们来“穿凿附会”式地解读当时具有无上权威的《周易》经文,但事实上它们与《周易》古经卦爻辞的生成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些象数体系有的源自《连山》《归藏》,有的则是易学家重新架构的新体系,它们既能用于《周易》“圣人之道”的卜筮之学,即夫子所谓“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又能在客观上创生崭新的宇宙和人文哲学体系。

卦气、纳甲、五行、干支之学起源很早,《连山》《归藏》时已有,故它们都属于易学体系。由于五行与八卦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故《周易》时期文王、周公刻意撇开这些繁琐的阴阳五行术数体系,而仅以筮卦阴阳组合原理,通过人天相感,按卦象和爻象(爻数)阴阳爻组合拟造《周易》古经卦爻辞。卦爻象即阴阳爻的组合,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也。

《系辞传》曰: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由于两千年来,繁琐的《周易》卜筮体系、制器尚象体系与简单的《周易》古经言辞的观象系辞体系一直混合在一起,遂使后世之传易经师们对于卦符与卦爻辞的象数关系始终不得圆解。

孔子说《周易》有“古之遗言”,即古圣先贤的教训哲理,今谓之社会科学。故《周易》经文是由一个简单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体系。这就是《易传》说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苏东坡说:“若知数学,则余之《东坡易传》当传万世。”

《周易》古经由六十四个卦辞和三百八十四个爻辞组成。卦辞又称为彖辞,《彖传》阐述了卦辞的形成原理。《彖传》先自下卦而上卦释卦德,次以卦主和主爻分析全卦的总纲,最后得出全卦的卦义哲理。《大象传》虽然列于《彖传》之后,实则《大象传》乃虞夏《连山易》之遗存,经周公、孔子而损益之。《大象传》先自上卦而下卦释卦象,然后得出全卦的人文启示。《彖传》对《大象传》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小象传》释爻辞则以爻位、爻象、爻数为宗旨,次以卦象、卦德为辅助。此东坡先生所谓《周易》“数学”之大略也。

经学与术学要分清,经学是术数的根,现在我们是扎根的时候。根深则叶茂,我们必须先打下经学的基础。

17世纪,器科学在东方衰落,而西方则通过文艺复兴产生了19世纪的器科学。文艺复兴主要是复兴希腊文化,希腊文化也是道文化、轴心文化的一种。道是器与术的根本,道的衰落必然导致器科学与术数学的衰落。

问题六:1.群里又加入不少新朋友,对于《易经》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初学者到底应该怎么学,学什么?需要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请老师再指点一二。2.《系辞》有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也就是“辞变象占”。那么具体到这四部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分配自己的精力?比如初级阶段我们是否应该有所侧重?提问者:一鹤

李守力按:

1.初学者首先要了解《易经》4500年的诞生历史,即《易经》源流。《易经》的作者都是圣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周公、孔子。然后熟悉《周易》的卦象和爻象12条公理。

2.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是圣人用《易》的四个阶段。我们应该先学习君子用《易》的两个阶段的第一阶段: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我们至少拿出一年时间完成“观象系辞”,即《易经》64卦的学习。

问题七:

学易经这么长时间,自己感觉有了不小的收获,越来越感觉到易经的妙处,我想让孩子也跟着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么样才能让他感兴趣并一直持续下去呢?

提问者:蓝天

李守力按:

儿童学习《周易》,读诵是第一要务。第二就是学会观象。儿童学习《周易》比成年人快,因为他们的右脑思维发达。他们的思维与上古人接近。

问题八:

《易经》、《圣经》如何看艾滋病?

来自:文化传统《易经》学习交流群

李守力按:

《易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地絪縕[yīn yū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老子》:

道是种精神感悟,还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艾滋病最早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被识别,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称作“同性恋病”,并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视。

1983年癸亥年,艾滋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所以艾滋病毒的干支代码是癸水。

目前全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三分之二是同性恋患者,其他则是吸毒者、血液传播和性接触。同性恋成为“同志”,“同志”一词源于《周易》睽卦《彖传》。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睽卦下兑少女,上离中女,二五中爻相应,是同性恋的象。《彖传》说“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睽字源于卦象组合,上离为目,下兑为癸,故曰睽。《周易》以下卦为贞,睽卦贞兑,兑水即癸水。所以艾滋病的代码也是癸水。

《圣经·创世纪》记载,所多玛与蛾摩拉两座城市的民众盛行同性恋,于是上帝决定毁灭那两座城市。

创世纪18:29-21所多玛(Sodom)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耶和华,耶和华要派两位天使去毁灭这城。18:23-33亚伯拉罕为所多玛祈求,神答应他只要那城有十个义人,就不毁灭那城。

创世纪19:23-28最后,天使将罗得和他的妻子、两个女儿救了出来,让他们逃到琐珥去。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与所多玛与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一时平原全地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罗得的妻子不听天使的警告,顾念所多玛,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按创世纪10:19的记载,这两城处於昔日迦南的南疆,一般学者推测二城在今死海南部浅水的地方(历年来死海水位上涨,淹盖邻近的乾地),而该处就是创14:3提及的古代的西订谷──南端有所多玛与蛾摩拉二城,有溪流灌溉的肥沃平原。

在探索频道播出的《圣经的秘密—所多玛与蛾摩拉》节目中,以考古学、天文学及地质学来研究所多玛与蛾摩拉为何毁灭。

节目中说道,在西元前3123年,有一枚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南欧阿尔卑斯山上空爆炸,造成碎屑进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后,并在死海地区降下大量陨石火球,造成死海周边城市的毁灭。

此次撞击影响了全世界,大量烟尘覆盖了整个大气层,达数月之久。古气候学家在南极、西藏、智利等冰层中找到撞击证据。全世界在约5200年前,气候遽变,许多地方短时间被冰封。原本富饶的中东化为沙漠。

睽卦符合公元前3123年所多玛与蛾摩拉事件的卦象。这时属于神农初期,按《连山易》取象,上为离火(硫磺与火),下为兑泽(死海与盐柱)。为睽卦。《周易·说卦传》:“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死海为泽,盐柱为刚卤。

公元前3123年所多玛与蛾摩拉事件,导致全球气候恶化,由于动物适应气候的能力远远不如植物,大量动物绝灭,伏羲时期的游牧、畜牧业时代结束,神农时期的农业开始成为生产力的主流。伏羲先天八卦时期进入神农先天八卦时期。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易》卦是表述道的物象,《圣经》上帝是表述道的信息。

在神农《连山易》时期,同性恋睽卦贞离火,故上帝以火惩罚人类。在《周易》时期,同性恋睽卦贞兑泽,故上帝以艾滋病癸水惩罚人类。(按佛法,这只是花报,还不是果报。)

《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以万物为载体。大道的运化规律就是《易》,《易经》的64卦384爻组成“天网”的节点,《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张网,在《华严经》就是大梵天王的“因陀罗网”。因陀罗,在科技,它表现为因特网。在生物,它是64种氨基酸遗传密码。

六十四卦与遗传密码示意图

文传君:有请李老师对自今年5月以来,大家相聚学习《易经》至今的历程做以点评,对来年的学习提些希望和建议。

李守力按:

《易经》是大道之源。不要幻想学习《易经》立刻就有效益。当今人急功好利,总是被那些兜售健康、财富、智慧、亲子教育的讲师所吸引,人们学了,似乎有所收益,但心灵却越发狂躁不安。

学习地球上一部最古老的经典,又是最难的经典,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朱熹是中世纪儒学的最高成就者,他说,《易经》是天下最难读之书。当代中国哲学泰斗张岱年、朱伯崑先生说,研究《易经》一辈子,只弄懂了5%。我研究《周易》三十年,又用六年时间写出230万字的《周易诠释》和《周易密钥》,为的是大家可以用三年时间掌握64卦经文,用五年时间掌握易理,以迎接千年不遇的全球“文艺复兴”。

至少有二百人多人能在易经学习群里坚持学习,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多人很忙,能抽空阅读几句经文,也是受益的。不少人受不了学习的寂寞,不到三个月就退群了。可能他还没有扎下道种。

我们易经学习群,不迎合世俗的伪易学(商学院易学)、疑古派易学(近代政治易学),坚守道统,延续6500年《易经》龙脉。

孔子从小学习六经,又致力于社会改革,他学习和实践六经终其一生,临终之前整理《易传》,传给后世。他晚年对子贡说,中国的历代文献、六经的所有思想都以《易经》为核心,所谓“得一而群毕”,其源头都在《易经》这部著作。

我个人没有具体的学习建议,学习方法需要大家的互动。但我们的学习目的不会变。

学习《易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圣人的思维方法。整个轴心时代的经典都是卦象思维,《诗经》是自然卦象思维,《黄帝内经》《伤寒论》是卦象思维,《道德经》本就是《归藏易》的《传》。佛经难读,因为也是卦象思维。

注:以上内容为文化传统《易经》学习交流群组织的语音答疑实录,是轻松学《易经》计划的项目之一,了解计划请点击如下链接,加入学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长按扫描加入学习▲

· · ·文 化 是 生 命 的 最 好 滋 养· · ·

文化经典 | 艺术生活 | 健康养生 | 思想新知

订阅公号: ; 投稿:

文化传统课程链接▼▼数万人因学习经典而受益

原创·品质·公益·传承·文化·情怀·实用

下一篇: 易经《随》卦的重点在于“随从之道”
上一篇: 陈明:《易经》《易传》关系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