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林: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重释与再构

佚名 2023-05-29 11:02

刘继林: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重释与再构

5月20日晚,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继林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作主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重释与再构”的专题报告。报告会采取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由我院汉语言文学系叶琼琼老师主持,近300名师生参加。

mtxx01.png

首先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刘教授从“经典”和“百年中国”两个关键词出发,以两个词的发展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剖析。他从文字和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何谓“经典”,以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以及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为例,强调了文学经典的标准在于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以及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等。

接着,刘教授结合影视剧,向同学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20世纪中国经历了急遽的社会转型、剧烈的文化震颤后呈现出的思想混沌与价值的多元,以此希望同学们分析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认真地分析与考察。

mtxx02.png

随后刘继林: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重释与再构,刘教授从乡土中国书写和乡村振兴入手,分析了20世纪文学经典的传承与挑战。他讲到,鲁迅与沈从文对于“故乡”书写有着两种不同的范式,二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解构和建构视角。具体而言刘继林: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重释与再构,鲁迅试图通过乡土叙事去展现黑暗和悲惨的社会现实,被毁坏和泯灭的真正人性,批评和解构了悲惨的社会历史;沈从文则是沉浸在诗情画意的梦中,赞扬着美丽的人性。但是通过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的作品仍然具有永恒的经典魅力并得以传承下来。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围绕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革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有对现代性的追寻、反思与建构,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这对文学经典来说,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挑战。

mtxx03.png

最后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刘教授通过对“建构”与“解构”两个词语的解释,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于文学经典的“重构”与思考。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文学的定位与功能等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交流,刘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予了回答。叶琼琼老师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点做出了补充并和刘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整场报告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动的文学作品辅以理解。刘教授的观点独特且新颖,使同学们对于如何阐释经典意义,如何重构经典价值等问题的思考更加清晰与透彻,让大家受益匪浅。

【嘉宾简介】刘继林,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民间话语、中国新诗、曹禺资料的整理研究等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著有《先锋与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研究》《民间话语与中国现代诗歌》《曹禺戏剧演出研究资料》等著作。在《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厦门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下一篇: :网络文学和文学的“同”与“世界”
上一篇: 从新世纪乡村文学研究的疏漏和遗忘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