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伟“国学热”中缺少什么中国教师报(图)

佚名 2022-12-25 14:03

李秀伟“国学热”中缺少什么中国教师报(图)

李秀伟,创办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并任首位校长。历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齐鲁名师。出版《教师学记》《学生乐之》《课程范式》《教学发生》等18部专著。

“国学热”中缺少什么

中国教师报: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现在读经、讲经的学校越来越多,大家对此也有一些争议,您对此怎么看?

李秀伟:“国学热”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进学校教育,甚至进入各学科课程与教材,则不是“热与不热”的问题,事实上应当成为基础教育学校现在乃至未来的一个基础性命题。

首先,“国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不是可以画等号的。简单说,国学可以特指中国人的学问,“与时偕行、内圣外王、自然无为”等都是中国人的学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以“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读经、讲经的学校,大致分两种形式。

一是体制内学校的读经、讲经。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回归,也随着社会大众的觉醒,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出现了不少以传承中华文化经典为己任的学校。但深入教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李秀伟“国学热”中缺少什么中国教师报(图),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人格教育、经典文化教育,往往是以诵读经典的道德规训类文章为主,由于受制于课时安排和整体认识等问题,大多数学校将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教材完全分离,知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学科课程与国学活动在学校里是分离的,产生了明显的“两张皮”现象。

二是广泛存在大量单纯读经、讲经学校或者学堂。一段时间以来,以“老实大量”读经为极致的说法曾引发了读经的一股股热潮。所谓“大量”,是尽其所能的大量,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极限,百遍千遍,反复诵读;至于“老实”,第一看他是否只读大经大典;第二看他是否只是读,或者说是“傻傻地读”,少花样,不讲解。甚至在读经者看来,不理解才是对的,才叫老实。甚至许多读经少年10年读经不上学,不学语数英,不习音体美,甚至不写字!显然,这里的读经并没有真正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说有一些,也是与教育和课程处于“两张皮”境地。

因为,读经者忘记了,几千年来,以天地人道为核心、以动态实践为方式的“国学”构成了中国人的学问。所以说,中国人的学习遵循一个古老而值得敬畏的“经”,又能够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解读、落实这个“经”。现在,我们强加于古之学者“死读硬背”的学习结论,是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单纯地读和背,哪里来的传承与创新呢?况且易经杂卦传原文李秀伟“国学热”中缺少什么中国教师报(图),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稀缺性资源”,单纯利用童年时代读经,仍然是一种单一功利思维;这与读经者批评的体制内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维可谓是“异曲同功(功利)”。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

中国教师报:这就涉及到传统文化怎样进入中小学课程的问题,我们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实在课程上?

李秀伟:就像中华文化从《易经》开始的系统观,一气呵成、一体共生才是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想从目标、课程、教学和管理一体化来实现“一所中国式学校”的建设。

从课程角度说,要以学科课程为核心“关联万物”。学校的任务首先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学校以“先学做人”为核心,以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为基准,开设语文国学、数学术理、外语游艺、道德法治、科学万物、艺术精神、体育健行等7门课程,这就是国家课程,也是学校课程。同时,每一门课程我们都特别强调要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实施中的课程形态是什么样呢?学校将《易经》《道德经》《论语》三部经典作为基础,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与教材并呈现不同学科的特点:

比如“数学·术理学科”课程,对应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落实数学学科关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开设“伏羲数学”“黄帝和隶首数学”“尧、舜、禹和倭数学”等,采取项目启迪制,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珠算心算”等角度引入经典教材,重建以“童蒙求我”为基础的数学“问学”课堂,保证课程实施。

中国教师报: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学校感觉难在教材上,有的学校直接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拿来就用,但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有一点问题,更不用说进入高中课程标准的《论语》《老子》《史记》等,学生怎么学呢?

李秀伟“国学热”中缺少什么中国教师报(图)

李秀伟:当然不能拿来就用。在我们学校,《易经》《道德经》《论语》教材是以成语百句的形式来切入的,学校组织教师从三部经典中各选择了几百个成语,编辑成“经典入门”教科书系统,让初学者迅速入门。然后从《易经》《道德经》《论语》学问入手,开始课程开发、教材研制、教学运作。

《易经》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问。我们的《易经》课程与教材循序渐进,大致分五个部分:一是《易经成语》先熟读成诵,然后还可以唱出来;二是接着背诵、吟唱“八卦取象歌”“64卦卦序歌”“分宫卦卦序歌”,这样整部《易经》通过成语和“三部卦序歌”在脑海里留下完整记忆;三是活动理解《生活易》,即“何谓易经”“何谓太极”“何谓阴阳”“何谓八卦”“何谓64卦”等5个活动即可进入易经大门;四是以“64卦”学习作为重点,每一卦都是从“活动游戏”开始生活化理解,然后是中国经典故事感悟该卦,最后还有作业带领学生反思该卦;五是背诵孔子亲笔写成的《易经》“文言”“系辞”“序卦传”“杂卦传”和“说卦传”。让学生喜欢上这些学起来“真的很容易”的经典。

《道德经》是“上德不德”的学问。学校的《道德经》课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大致分为几个部分:《道德经》成语,学习方式与学习《易经》相类似;《道德经》上经和下经分别背诵全文,大致5000字,对学生来说多半都是很容易的事;将道德经81章综合“编”为4个单元16个主题,让学生能够分类理解《道德经》。每个主题都有基本道理引入,用“活动游戏”“做”《道德经》,诵读经典,还有用故事来读和悟,以及以“唐诗宋词”来伸展主体价值和境界等,最后学生还要进行反思和理解。

《论语》是“修己安人”的学问,学校的《论语》课程循序渐进,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易经杂卦传原文,让学生其乐无穷,欲罢不能。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各具特色:简体字熟读各个部分;古体字、繁体字等成为学习内容;用经典的英文语句对经典转换学习,当然不是《论语》400多句都转换成英语,而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选编一部分与学生学习目标相关联的,让学生用英语学习;每一单元选一到两句;以“活动或者游戏”的形式对这些句段进行实践领悟;选择中国古典名画辅助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最后,结合这一单元主题进行综合性作业练习。

让优秀传统文化继“家国志”开“学问新”

中国教师报:谈到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及继承和创新的话题,您怎么看待?

李秀伟: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许多人会把“读经典”“着汉服”“行古礼”等作为标志。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其实,儒者是没有固定服装的,企图用穿汉服等方式来复古、来传承文化,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基本没有一套具有自我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有时会有,但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变易”的道理所在。礼仪呢?孔子对礼的执着达到很高的程度,但是固守“礼”了吗?也没有。我们也应该记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样的典籍告诉我们的是行为的学问,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从中领悟出来的为人处世的境界与方法,而不仅仅是古文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既有坚持、坚守,但更多则是普及与创造,我们要做的是“继旧开新”:继旧是一种挖掘、整理、传承,是学习与教育者的共同职责;开新是学习者的责任,自然也就构成了教育者的责任。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继旧”,这是做学问之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先贤的教育思想并发扬光大,产生时代与社会新内涵。

中国教师报:有人这样评价您的学校:一所办学才一年多的学校,一所非常中国的学校,一所精细到令人惊讶的学校。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评价?

李秀伟:首先,新学校并不代表一切都是在摸索中新生,对于课程改革近20年的亲身经历,对于教学研究近20年的亲身实践,对于学生发展20多年的教学相长,对于教育信念20多年的坚守不殆,我们并不缺少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深谙《易经》中说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教育的“新百年时代”,要正道而行。

中国教师报:办一所非常中国的学校,需要一个很中国的教师团队,目前的师资是否能支撑起学校的课程建设?

李秀伟:我们学校“90后”教师坚持三件事情:一是十几遍、几十遍地读各学科《课程标准》;二是与学生一起每天熟读成诵《易经》《道德经》《论语》以及练习太极、易筋经;三是以“校本教研”构建起以教师姓名命名的“实践性知识”个人化体系。

中国教师报:您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做过教师,您为什么会选择来一所民办学校做校长?

李秀伟:我的教育梦想就在学校,就是与学生在一起,办一所“一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以“国家课程、中华文化、中国学问”一体关联,体现“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继“家国志”开“学问新”易经杂卦传原文,通过“身教-言传-书诲”,让中国学生在中国学问体系下走向接管世界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学校,应该肩负一个使命,即探索并定义“新百年名校”风采。我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年多,700多个日日夜夜,写下140多万字的校长笔记,也在践行“中国式学问”。

今天,我看到,学生学会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学会帮助别人,知道感恩父母,知道爱惜物品,知道善待他人,知道享受自然,知道同情弱者,知道国家至上。这些学生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国家、自然的联系,万物与我相关联,我想,这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成的“继旧开新”的中国学校使命。

《中国教师报》2018年07月04日第12版

下一篇: 《小畜卦·象辞》之风行天上,小畜
上一篇: 《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